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龄前聋儿双语教学评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聋儿教育新模式 ,我国也进行了该种模式的实验。目前对一所聋儿康复中心的双语实验班教学进行了评估。该评估立足于健听儿童的评估标准 ,采用质性与量化分析相结合 ,非正式过程性评估以及情境化和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在教育活动、儿童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与某聋儿教育机构中相同背景的口语训练聋儿进行了比较性评估。评估结果表明 ,双语教学促进了聋儿交流能力的提高 ;教学活动效果突出 ;能使聋儿发展水平接近同龄健听儿童 ;聋人家庭聋儿的发展超过同龄健听家庭的聋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4组聋健儿童在自然游戏交往中障碍表现的实验观察,分析了聋健儿童自然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表现形式,认为对严重听力损失的聋儿,聋健合一的自然交往,对聋儿的听觉语言康复作用不大,只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聋健儿童双方进行有效的教育康复,才有可能架起聋健童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聋儿的听觉语言康复与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进行“学前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以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大六班和西安市聋儿康复中心学前班为对口单位,在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里进行了健康幼儿与聋幼儿(以下简称继康儿、聋儿)的对口教育活动实践。一、对口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实施我们根据两个对口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周进行半天的对口教育活动,在“促进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健康儿与聋儿  相似文献   

4.
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研究运用H -NTLA量表对 3 -5岁的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的智力状况进行了测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学前阶段的聋儿比听力正常儿童智商略低 ,两者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 ,差距逐渐增大。在智力结构方面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 ,聋儿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和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 ,两者无显著差异 ;而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两者差异较显著。提示教师和家长要对聋儿进行早期教育和后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关照,并努力使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合教育很有效的解决了特殊儿童的一些问题,对于聋幼儿来说,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能很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言语表达欲望和提高表运语言的能力.在与正常儿童玩耍时,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坚强的品格,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进行融合教育,让聋幼儿真正融入一个大家庭,有助于特殊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素荣 《考试周刊》2013,(26):190-191
当前聋儿家长在聋儿康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许多聋儿家长在康复教育中存在着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影响了聋儿康复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聋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作者针对聋儿家长在康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对策,为聋儿家长更好地配合康复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聋哑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工具,也是个体发展及其他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因听力损失而言语障碍的幼儿,若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教育,其他智能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实践证明,把聋儿安置于同龄健听的婴幼儿群体中实施早期康复教育,能有效地让聋儿在最少受限制的、愉悦的环境中习得听和说的能力,身体、认知、情感、交往、学习等能  相似文献   

8.
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中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聋儿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探讨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和其他心理状态的发展等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障碍、早期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不够重视等。对聋儿心理理论的培养应从注重早期诊断和语言训练、促进家庭中有效的语言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扩大聋儿人际交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同伴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同伴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儿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儿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特殊的作用。聋儿康复教育中应注重对聋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同伴交往的时机促进聋儿康复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人类的听觉能力,听觉是较早发展渐进成熟的,3岁前是听觉发展最易受外力影响的时期,此阶段听觉经验对日后语言发展有极大影响.聋儿由于听觉通道受损,听觉发展较健听儿童滞后,因此必须对聋儿进行听觉技巧训练,越早干预,听能发展越好,听觉技巧能力也越高.做好0~3岁聋儿的听觉技巧训练是聋儿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每个听力残疾的儿童个体都存在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生理、心理,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时,如果完全照搬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将很难奏效。而个别教育计划是一项以适应聋儿差异为前提,以聋儿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满足聋儿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采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教育工作的策略与计划。它可以使集体中的每一个聋儿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将残疾儿童少年安排进普通学校,使其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安置形式。现代康复医学证明,聋儿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其听觉语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大部分聋儿可以达到聋而不哑,小部分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经过听力语言康复的聋儿进入普通  相似文献   

13.
特殊教育是研究如何为特殊儿童提供最大的教育发展空间的学问。如何让一个智障儿童学会与他人交流、如何用手语与聋哑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以及如何及早发现一个早慧的天才儿童,让他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前后两方面问题对于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人员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弱智"与"天才"都是"特殊"教育的范畴,只是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刘艳玲 《宁夏教育》2014,(12):77-77
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聋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即使进入聋儿康复中心,家庭教育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家庭教育在聋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聋儿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残疾儿童。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过于强调聋儿的残疾部分,片面追求让聋儿开口说话这一直接教育效果,忽略了对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对聋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采取过多的原谅、迁就甚至放纵的态度。长此以往,势必在教育的同时又造就出心理畸形的人,这显然与我们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5.
特殊学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融入社会和自立、自强于社会的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得以提高,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常言说: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最佳效果。爱是人类心灵的呼唤,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在正常儿童身上是这样,在聋儿身上也一样。你付出了爱,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正>聋哑儿童没有正常人的听觉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法正常与人交流,数学学习和习得更有难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章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对特校的聋哑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具有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与社会达成和谐的能力。然而,聋哑儿童,由于先天的不足与障碍,学习数学、认知能力的缺憾,使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因  相似文献   

17.
公文式数学学习法对聋儿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聋儿听力损伤导致了教育个体极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何为聋儿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一直是康复教育科研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公文式数学学习法在普通学校、普通幼儿园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同 ,使儿童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此法在聋儿康复教育领域的初步研究将为改进和完善聋儿个别化康复教育方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与正常孩子一样有着特殊需要,只是身心发展与普通儿童比有较大差异。如何正确看待他们的特殊性,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南湖小学把程度较轻的孩子融入正常的班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这样做不是为升级深造,而是为满足自身生活质量,能够与他人交流。他们有孤独  相似文献   

19.
李艳红 《文教资料》2014,(6):125-126
“随班就读”是我国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已成为现有条件下实现“融合”教育的最佳途径。随班就读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无论是身体素质、心理发展还是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远不如正常儿童。他们与正常儿童在一起生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因素处理的不当,都会给随班就读学生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相关人员的认识与素质。加大对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达到最佳就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林云 《天津教育》2023,(22):34-35
<正>学前融合教育是特殊学前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幼儿一起接受保育和教育的一种学前教育形式。学前融合教育要求为特殊幼儿创造正常化的教学环境。在学前教育中,融合教育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经验,帮助特殊幼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融合教育可以让儿童接触到不同伙伴的特殊需求,促进幼儿多元文化教育和形成尊重差异的理念,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让幼儿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