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质”,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不论从大众传播角度讲编辑“过滤与广传”的职能;还是从新闻出版角度定义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或“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究其内涵,都相当明确地肯定了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然而,对编辑工作这一“中介性质”的哲学、社会学基础及其宏观理论意义,则缺少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编辑作为社会角色其角色位置的“中介性”特征。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主要是由其社会位置的“中介性”决定和带来  相似文献   

2.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现正在被细化为两部分: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甚至还“异化”出一个“营销发行编辑”.本文只谈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两部分,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双肩挑”.本文不涉及文案编辑与策划编辑如何界定工作内涵、如何做到无缝对接. 将编辑工作细化为策划、文案两部分,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作者交来的稿子是“齐、清、定[J]”.二是每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工作阅历、人脉等不同,为了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根据人尽其才的想法,让沟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市场意识强的编辑到策划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的岗位上;让坐得住、质量意识强、文字功底好的编辑到文案编辑(以下简称“文案”)的岗位上,并建立一定的转岗机制、鼓励相互流转.  相似文献   

4.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从业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宏 《中国编辑》2006,(4):36-37
编辑有学,自古已有定论,似乎不必为了给“编辑”正名而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了。“编辑”一词的发端,肇始于现代。举凡当代所称的编辑工作,古代大都以“刻书”、“修书”甚至“藏书”等带有浓厚技术色彩的专业术语指代。编辑学作为专门学问被提出,发轫于当代,是产、学、研三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编辑从业者将实践心得总结为理论,对编辑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按当下较为通行的观点,编辑工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近来,各地出版社都在贯彻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行或酝酿编辑职称的评定工作,这对于提高编辑的地位,增强编辑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作好这一工作呢?除了思想上重视,工作上细致之外,我还想到“职称”与称职的问题。“职称”与称职,虽然只是颠倒了一下两个字的次序,却使我们所要议论的问题一下子清晰、突出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职称”是名,“称职”是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企业报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项:改稿和画版。最能体现编辑功底的、最耗费编辑精力和时间的,是改稿。耶么,怎样把稿子改得好些,再好些,就应当是编辑努力的目标了。实现这个目标,编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编辑都希望编好稿,编有职业水准的稿子,这是常理。但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就能上版面的成稿,在企业报来稿中实在是凤毛鳞角。编辑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大量的不成型的“初级品”,甚至是“毛坯”。看到这些不成型的稿件不免让人头疼心烦,“爱”不起来。从感情上来说,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从  相似文献   

8.
记得一位同行曾抱怨我国的编辑体制滞后,说仅从职称的称谓来看,就不难发现,凡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或其他业内人员,均谓之“编审”,似乎“审”才是编辑工作甚至出版工作的最高境界。这种议论虽有偏颇,却反映一个事实,即计划经济下对出版工作的界定,换言之,对出版的意识形态特性和宣传功能的强调;不过,同时也恰恰反映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促使业内人士增强了自我角色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看读者来信是编辑的最快乐的一件事”,这是邹韬奋同志的一句名言。编辑帮助读者解决了某一项困难,读者来信诚挚地向报纸表示谢忱时,编辑感到自己尽了一份责任,其快乐的心情会不亚于读者。然而,有时编辑好心却也会做了错事或被人误解,甚至有时编辑还会被置于被告的地位。这些情况说明做好读者来信工作并非易事。下面谈谈我在光明日报社作这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出版社的编辑收到作者寄来的稿件也往往是装有Word文档的磁盘或一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编辑可以使用Word软件直接对这种电子文本进行编辑加工 ,甚至能达到“编校合一”的目的。本文谈谈文字处理软件Word在图书编辑加工方面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替换”功能做统一性处理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的时候 ,肯定要注意一个统一性问题 ,包括表达方式和名词术语等。如 ,书稿中常常有“其他”、“其它”等词语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一般都会统一成“其他”或“其它” ;有“输入 /输出”、“输入、输出”等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12.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14.
编辑活动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关于编辑活动的科学却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流传的“编辑无学”的说法,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问”,那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说”,那是对于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编辑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无知;如果是指“编辑没有科学”,那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状况。编辑学至今尚在建设之中,还不能说已经成熟,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但也不能说“没有”,它是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中,是“正在有”。“正在有”虽不能说就是“已经有”,但…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包含了编辑的价值判断,也体现编辑的意图或思想,编辑工作是整个媒体的核心和“灵魂”.笔者根据多年编辑经验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许多论著谈及编辑的把关问题,并形象地把编辑称为守门员、把关人。把好关口,这是十分重要的,舍此则错误连篇,漏洞百出,甚至走偏方向。然而,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比“守门”、“把关”更为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编辑学界认为“编辑与出版并无必然联系”的人已见减少,同意编辑活动是出版业或传播业中的一种专业活动的学者日渐增多。不过,何谓出版这早已存在的分歧,却又在京、沪两地的刊物上公开争论起来。编辑概念与出版概念或许将长期困扰中国学术界,尚难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笔者曾数次撰文谈编辑概念,此文则谈出版概念。 日常用语中的“出版”含义并非科学概念 日常用语中出版一词的含义,经常是指书籍的印刷制作。比如,出版社中设立的“出版部”或“出版科”,其职责就是管理文稿在编好以后所需印刷制作方面的工作。再如,一些名称是“出版学校”,实际上只有印刷专业或者再加校对专业。然而,现在所有的印刷机构还是称其为“印刷厂”,不称其为“出版厂”。再进一步看,最近十来年的各地以出版命名的科研机构如“出版研究所”等,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印刷,更注意编辑和发行,最近十多年各省市新编的《出版志》,其内容并不限于印刷,同时还包括编辑和发行等。因此读者不难发现,上面所说“出版部”、“出版科”、“出版学校”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与“出版研究所”、《出版志》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两者并不一致,甚至是差别相当大。前者仅指书籍的印刷制作,后者则包括编辑、印刷、发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10年来,出版界围绕“编辑中心”问题已经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探讨“编辑中心”的理论基础,建立“编辑中心”的工作秩序,已成为出版社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10余年来编辑学研究过程中,对编辑工作本质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理论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编辑过程是把原料或半成品(稿件)变成适应大众传播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