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之友》2011,(4):10-11
“父母皆祸害!”当孩子们喊出这样一句“离经叛道”“颠覆人伦”的话时.孩子真的是将父母视之为“洪水猛兽”吗? 都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为何家长们怎么就一不小心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祸害,,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真正感受到彼此的爱.没有互相体谅各自的艰辛,从而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2.
豆瓣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有69000多名组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客、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相似文献   

3.
正"父母皆祸害"这一惊悚说法出现网络,语出一个拥有六万多名成员的讨论小组,成员大多不满父母的过度教育。父母出于爱与责任的教育竟成了子女的祸害,看似不可思议却残酷地映照出一部分触目惊心的现实。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负责任最辛苦的父母,为何到头来却这般吃力不讨好呢?有些孩子刚一生下来,父母就寄予厚望,刻意在孩子周围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处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心愿     
今天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有那么多的好书、好刊可以阅读;今天的孩子们是不幸的,学习的压力那么重,自由的空间那么少,想读点什么都没有时间了。那么,我们这些专为孩子们编辑课外读物的大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当然要充分体谅孩子们的处境,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为他们选一些最出色、最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吴明恩 《教师》2014,(19):105-105
正经常听到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说:"如果每天只上体育课就好了!"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时,我相信许多老师都会哑然失笑。这说明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可是,到了高年级以后,许多孩子对体育渐渐失去了兴致,他们为了不去上体育课,情愿待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何孩子们对体育的热情日渐衰退呢?我们怎样才能维持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虑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  相似文献   

7.
张凯 《生活教育》2010,(9):28-28
最近,一些知名网站和媒体相继爆出了一个“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的话题。顿时,这个话题引发了广大家长和众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评论。“父母皆祸害”中的“祸害”,是“80后”子女用来形容“50后”父母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80后”子女如此来形容我们这些“50后”父母呢?很显然,“父母皆祸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非常棘手又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情感账户     
时下,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代沟"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子女对父母严格管束的"憎恨",而另一方面,作为父母却又感到百倍的委屈: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学生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能体谅我们做老师的心,整天打打闹闹的,说了也不听。”一位教师这样埋怨道……相类似的抱怨声常不绝于耳。我有时也有这种感慨。每当这时我就反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难道是老师讲得不够真诚、不够感动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为何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学生这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交谈,我感到可能是学生无法体会老师的苦心、真心,他们认为老师说的只是安慰他们罢了,谁知道老师内心在想什么?于是,我想能否通过一种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在家庭生活里,常常可以看到,子女做错了事,父母加以严厉的管教,但是子女并不因父母管教得严厉与父母离心,表现出俗话所说的“打不开、骂不开”。什么道理呢?因为子女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爱,他们能理解父母严厉的本意。 如何做到“爱生如子”呢? 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只要想想这些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是父母“唯一”的希望。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问题时,我们不妨设想,他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同桌     
我的同桌陈新宇是一个懂得体谅父母、关心同学又很幽默的人。说他会体谅父母,可不是吗?我们学校很多同学都喜欢向父母讨要零花钱,用来买零食,买奖票,买自己喜欢的各种玩具。可是陈新宇除了买学习用品外,从来不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他说:"父母赚钱不容易,供我们吃好穿好,还供我们读书,已经不容易了。我们不应该向他们讨要零花钱。"你看,他多懂事呀!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南通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11岁,我们很爱他,家里有好吃的,总留给他吃,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想办法安排好他的生活。可孩子却不理解我们,不体谅我们。我们累了一天回家,他从没主动开过门;吃好饭也不会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只管自己玩去;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不知道问候你一声。小时候,我们认为他小,大了会懂事的,可现在他慢慢地长大了,还是这样不懂事,怎么办呢?答: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表现,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不仅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更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1.建…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天,朋友的女儿回到家告诉父母:"我们班的某某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了。"细问之下才知道是他的父母离婚了。真令人惊讶,原来孩子们对离婚的理解是这样的——天崩地裂,什么都没有了!怎样避免瓦解的婚姻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当代欧洲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性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生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越好。"可是,有时候离婚既成事实,如何能够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是父母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的子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却出现了以下现象: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也不爱护公物,常常惟我独尊……这不是个别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开展礼仪教育,以奠定幼儿良好的礼仪规范呢?我认为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家长们都愿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最好的……"他们给"最好的"赋予多种含义:有些家长把孩子进入教学等条件优越的托儿所视为"最好的";有些家长把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服、玩具及经验等视为"最好的";有些家长则认为"最好的"意味着"我的孩子应拥有我不曾拥有的一切".总之,不管家长们如何理解"最好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某些将影响他们为孩子们所确立的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因素,那么,在当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中,家长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孩子们如何受其父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所影响呢?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实在影响着他们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观念造成了我们与父母交往的障碍,而相互理解则是扫除这一障碍的最佳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携起手来,在今天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共同走向同一结合点,即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的知识体系,更新观念。作为子女,应学会与父母沟通,主动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告诉父母,求得他们的理解;平日里对父母多关心,多体贴,久而久之,便会做到与你父母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了。有的青年或许说,我也想和父母交朋友,但找不到共同语言怎么办?事实上,大凡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而作为子女本身又何尝不希望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这…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信息瞬间万变,没有知识的人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没有杰出能力的人也很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送到“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班”,参加各种技能的学习,“过度化教育”愈演愈烈。结果呢,孩子累得够呛,吵啊闹啊哭啊逆反啊,抗拒父母施加给他们的压力;父母则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父母与子女免不了有一些冲突,家庭的天空难免笼罩一团阴云。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境地呢?笔者的回答是: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成长是快乐的,但成长中也不乏莫名的烦恼、忧愁和伤感,时时侵袭着我们。要知道,“青春之库”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一旦“超载”,就会有破堤之险。找准对象,选好时机,把心中的“苦水”倒出来,我们的心就会轻松、舒坦许多。那么,找谁倾诉呢?把“苦水”倒给师长很多同学总认为家长保守,不能接纳子女,很难与子女沟通,遇到难言之隐总不想对父母说,也不想对长辈(包括老师)倾诉。诚然,父母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们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不向家长倾诉的理由。应该说,父母们是有责任感的,绝大多数父母能静下心来倾听子女的倾诉。作…  相似文献   

19.
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只要融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一定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教书育人。很多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现在他们和孩子们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孩子们已经不太愿意和他们沟通了。对此,我也深有同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滋长着他们的骄逸任性、固执蛮横,他们压根就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比如我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学生们很难体会到文中浓浓的母子深情。我想,这样真挚的一篇散文,总得给孩子们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吧!为了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进入高效的写作状态,我首先设置了“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老师,你会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问这句话,让我心头为之一振。是啊,作为子女,我该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刹那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母亲那单薄、瘦弱而又年迈的身影,多年来埋藏在自己心中对母亲的千言万语一齐涌上心头。在所有孩子期待的眼神中,我转过身在黑板上缓缓地写下了这些话:斑斑的银丝是女儿心头最沉重的牵挂;声声的问候是远方游子最真诚的祝福!愿我的母亲在有生之年能健康、平安、幸福;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平安度春秋!  相似文献   

20.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