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四、如何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校本化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也没有一个万全的良方,但应该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策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一)从学校文化整体出发进行局部建构创建优质学校文化,其目的应是实现学校文化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实现学校文化的整体优化:一是从学校文化的“分支群体”维度,即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班级文化等;二是从学校文化自身的“静态结构”维度,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三是从学校文化的“动态结构”维度,即学校…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课程与文化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真知识的根源在人的经验里,学校要从整体上设计和实施课程,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阅读与行走中成长,这个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生成积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应该包含相互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结果层次;二是能力层次;三是文化层次.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是提供“优质教育“最重要的保障条件.学校文化不单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发展的潜能、趋势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优质学校文化的创建,应该是学校文化的整体优化.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实现学校文化的优化:一是从学校文化“分支群体“的维度,即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班级文化的优化;二是从学校文化自身的“静态结构“维度,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优化;三是从学校文化的“动态结构“维度,即学校文化的水平、持续发展潜能、创新能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的办学理念、共同愿景、管理制度、办学行为、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以这些要素为基础,优质学校形成的基本机制为:明确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是优质学校形成的导向机制;清晰而共享的学校愿景是优质学校形成的动力机制;完善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优质学校形成的保障机制;规范而务实的办学行为是优质学校形成的运行机制;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形成的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5.
优质学校秉持“为人”的教育目的,“为人”的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教育,人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优质学校是师生共生互学的理想组织。成为优质学校应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向,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价值观。优质学校源自学校的成功变革,凭借校长卓越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以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为例,学校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为价值追求,通过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原则:为了人与他们的生活;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策略——融合;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结构样态:利于生发,演绎学校空间价值,同时,学校通过建构新的文化系统、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践的策略与方式,让学校文化在场,而"风景里的学校"成为学校新空间建设与一所老校文化重塑关系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产品,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更为理想的、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学校(本文主要指中小学校)里的基本人群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教学活动是他们共同构筑的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围绕这两类群体的基本实践活动而展开的。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围绕教师和"教"的活动较多,而围绕学生及"学"的活动则显得稀疏。如何理解学生文化,如何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值得学校深入思考。一、学生文化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教育现今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而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微缩了的社会组织机构—小社会,因此,学校生活也更加离不开民主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是学校人,即教师、校领导和学生,而本文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学生、领导之间都应该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因此,民主教育是优质学校生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学校文化的本体意韵,是因为学校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的和谐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作为校长,应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教和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建学校文化成了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理解和把握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取向是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诊断、评估学校文化现状以及发展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基本过程,建构合作性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重要目标。学校的成功改进端赖于专业化教师团队的建设,而不能仅凭个别教师的优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学校发展的道路上,一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成为优质的品牌学校,靠的是什么?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所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在于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学校特色的体现。这种文化的来源是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姜春林 《青海教育》2008,(12):53-53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认为文化是“人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而从教育的本质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约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当今新课程的改革,有两个基本指向:一是指向人,力图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校长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归根到底,是要改变教育中的人的生存方式,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发展和完善自身。显然,这是一场从知识回归生命本身,具有生命性的改革。二是指向文化。新课程不仅要改变人,而且要改变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新课程的改革,带来的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性的学校文化的变革。简而言之,新课程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它试图从文化的根基上重塑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品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改…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维系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场域,在我们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学校教育享有正式、正统的文化地位,学校教育不仅具有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和训练理性思维能力等教育功能,它还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1]。可见,文化功能是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作为传播正统的文化的学校却在逐渐丧失曾经所拥有的文化。缺少对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文化关怀,不仅使师生在学习、工作中迷失方向,也使  相似文献   

17.
学习在社会中的基本目的就是把一代人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承。当社会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经历了空前激烈的变化时,学习必须要承担更多的变革作用,学校必须为家庭和社区的幸福承担广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智慧学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人人都有长势智慧。”因此,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智慧的那座桥梁、那条纽带。教师能否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一个“人-事-物”三位一体、交感互生的人文生态系统.学校建设的完整表达式是寓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为一体的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和教育力,文化是学校存在的标识,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对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学校建设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文化建设的统一,当代学校建设的新重心是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培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设培智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一些特殊人群学习并掌握用以生存的生活知识及技巧,使其能够具有基本的生活及社交能力。由此可见,培智教育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学生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文章分别从教材目标及教材内容组织两方面说明如何实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生活化,旨在提高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