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析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事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对举办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促进举办城市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善和齐备、专业体育队伍建设、增加城市的体育人口、为举办城市积累体育赛事运作经验和提高赛事经营管理水平、丰富举办城市的体育文化、促进举办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城市体育事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对举办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总结归纳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作用,主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体育产业方面来总结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总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是一种充满竞争性质的体育产业。以体育赛事为着力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非每个城市都可效仿。2012年海阳市成功开创了县级小城市举办洲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先河。本文通过对海阳市的实际调研,从大型体育赛事助力城市经济显性与隐性增长两方面着手,详细分析了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消费和外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以及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水平提高的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营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对体育赛事和城市品牌理论进行综合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指出,城市举办体育赛事要立足于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水平,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未来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主办权,这是继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中国将承办的又一盛大综合性体育赛事。本文阐释了青奥会的诞生和理念,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催化和推动作用,并从体育文化、体育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结构和形态、房地产建设与城市开发、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城市环保等方面探索了2014年青奥会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体育赛事文化促进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既是发展现代化城市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采用文献研究、例证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体育赛事文化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种文化形态作用于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建议:举办城市在体育赛事运作中,把体育赛事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在体育赛事举办前后,精心策划各种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依托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就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赛事举办对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改善、就业率提升、城市文化展现、旅游业带动以及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重视并因地制宜地消除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建立属于己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为:1)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巨大;2)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带动餐饮宾馆零售业的发展;4)带动广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5)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为:1)提升城市形象;2)促进就业;3)提高民众凝聚力;4)有利于城市软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切入点,对举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弘扬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激发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研究热情,探索民族体育赛事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举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省市和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赛事对赛事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拉动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州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举办城市,亚运会的举办将对广州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广州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广州亚运会赛事对广州市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分析,为体育赛事策划和运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和谐社会视野下社区体育开展太极拳运动的背景、优势等几方面进行剖析,论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出,在社区体育中大力开展太极拳运动是符合社区体育特点的,具有很强的优势,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列的位置,与之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的进程。四个文明是辩证有机的统一整体,四个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育宣泄身体本能缓解身体与文明发展张力的价值。文明社会中的身体是“秩序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及波普尔“世界3”中的身体,本能被全面压制,身体日益脱离自然、远离健康。认为,社会越文明,身体本能越受压制。一些现代社会疾病正是本能过度压制的后果。而体育之于现代身体是自然的身体呈现、真实的身体发泄渠道、社会疾病的对症良药,可有效缓解现代身体问题。从转向非功利性体育观、反思体育实用性管理、加速体育生活化融合、倡导自然化审美观念方面探索体育救赎本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体育赛事型塑城市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引起了城市管理者的热切关注,许多城市不惜重金申办各类体育赛事是最好的佐证。体育赛事作为城市的一类特殊事件,借助它可以有效创建城市特色品牌形象,达到营销城市的目的。分析体育赛事的概念、分类以及对城市的影响作用;阐释城市特色的作用和建设途径以及体育赛事型塑城市特色的作用;提出完善后的城市特色识别系统以及在CIS通用视角下,借体育赛事打造城市特色的5种策略:1)提炼体育赛事主题作为城市营销口号,型塑城市理念特色;2)借体育赛事创造和推介地方文化,型塑城市人文特色;3)建造经典体育比赛场馆、体育主题公园和布置奥运景观型塑城市视觉特色;4)体育赛事及其衍生的活动场景,型塑城市行为特色;5)体育赛事及相关宣传显示出地域特征,型塑城市地缘特色。最后指出运用策略需注意的问题:尊重城市实际,避免盲目性;分清体育赛事的价值和类别,提高针对性,以提高建设、发展城市特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体育认识上的歧义源于缺乏对体育本质属性以及演变进程的深入分析。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体育历史演变进行初步考察,研究认为:1)体育起源必须厘清其社会条件与本质特征,认为狩猎和原始战争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动因;2)古希腊体育野蛮与暴力与城邦战争直接关联,中世纪体育呈现为从“再现战争”到“模拟战争”再到“表演战争”的文明化历史进程,中世纪体育为近代体育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文明化凸显了人类内在的文明自觉性;3)尽管体育呈现野蛮与暴力形态,但是体育文明化进程中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从而深入地探究:体育与人类的理性、体育与人类理想追求、体育与社会文明化等,若干社会元素的融入式的进程,以及体育给我们人类文明带什么。  相似文献   

16.
把北京2008年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进行研究,突出了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功能,提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化整合、文化创造、文化积淀.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不仅要体现"新奥运"所展示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还要推广"新北京"的现代城市形象,提升北京城市文化的现实影响力,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体育设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要搞好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就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内在要求、可持续性、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发展、注重个性特征、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必然要求我国的体育工作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体育科学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和谐社会是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因此体育科学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大价值,又具体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两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十一五农民健身工程”,从政府服务、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组织的建立等方面来探讨发展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体育。明确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适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之路,以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农村体育是目前群众体育的重点,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