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电视媒体虽然仍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大传媒平台,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已使电视受众产生分流。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电视"等一系列动作,对地方电视媒体受众又再次进行分流。在渠道和内容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地方电视台只有以人才为本,从多方面迅速提高电视从业人员的素养,才能适应变化的格局,在竞争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互联网、手机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形成了多形态的媒体竞争,新旧媒体的更迭交替使部分传统媒体有边缘化的倾向.而日趋壮大的新媒体也正从“边缘化”向“主流化”迈进。积极应对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切实提升在新媒体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值得广播电视工作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6,(5):41-41
权威研究机构美国加特纳公司发表报告称,网络电视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媒体之一。该报告预计,2006年底,西欧的网络电视订户将达到330万人,到2010年,则将增至1670万人。在未来5年,这一新兴媒体将与电话运营商和电视媒体展开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飞速发展,从最初的天线杆收看电视发展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进而到数字电视、付费电视,还有眼下炙手可热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等,电视台面临的竞争日益严峻。电视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响力经济,其竞争的实质是对观众眼球的争夺,是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发现和全面满足,因此在当前这种群雄逐鹿的竞争环境中,进行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迫切。品牌是个外来词,英文是Band,Band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表示烙印、火印,二是表示商标、品种,所谓品牌就是打上烙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但真正快速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格局发生了几次深刻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电视台依赖其国家台的地位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快速崛起,确立了垄断地位。到了90年代末期,上星频道数量激增,跨地域竞争随即展开,传统的省级台各霸一方的局面被打破。刚刚跨入新世纪,各种专业频道增多,观众市场容量饱和,强势电视台和频道的市场份额成几何级数增长,弱势台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电视媒体竞争进入争夺市场、重新洗牌的发展拐点。从省级卫视面临的竞争格局来看:上有央视的垄断打压,下有强势城市台的崛起侵蚀,旁有境外电视媒体的觊觎;同时平面媒体的重新崛起,互联网、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严重威胁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电视媒体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节目的竞争。除娱乐节目外,新闻节目仍然是立台之本、竞争之本。因此,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电视媒体要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以面向未来的信念、博大的视野以及革新的勇气,重新梳理电视新闻历程,认清电视新闻走向。  相似文献   

6.
柯泽  黄海 《声屏世界》2004,(4):14-16
2003年中国电视传媒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年初以来境外电视在部分沿海地区落地,标示着中国电视传媒的边界正被逐渐突破,中国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型传媒生态圈显然已难以保持封闭;3月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一场由美英两国发动的对伊战争表明,中国电视传媒已开始大规模角力国际新闻业务;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将进一步培植中国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为最终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打造平台;年底模拟电视向数字化电视过度时间表的公布意味着我国广电产业以数字化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的构想即将成为现实,也预示着我国广电产业将被更深地卷入到市场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新媒体已经走进体育传播的每个角落。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尤其是利用电视媒体的丰富资源,与体育新媒体进行配合、协助,建立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引领了中国体育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新闻报道和经营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直接影响到体育媒体竞争格局和媒体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23日,《新京报》刊载了一则题为“神州电视台对垒央视”的新闻。称“在中央电视台之外的又一家全国性电视台———神州电视台即将在明年1月前获准落地,并在国内推广数字电视节目。”神州电视台“是国内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内地电视市场后,首次获准成立的全国性电视台……随着神州电视台的落地,维持了几十年的广电传统格局将有可能从此被打破。这一切都缘于国内网络电视市场的巨大前景。”第二天,国家广电总局即在其官方网站上澄清:“到目前为止,广电总局并没有收到任何与设立‘神州电视台’相关的申请,所谓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神州电…  相似文献   

9.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陈明 《新闻前哨》2006,(2):100-100
手机,一个用于人际传播的个体媒介,因为商业的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其功能多样化,随着3G技术的到来,手机电视诞生了。手机电视是继传统电视、网络电视之后的第三种电视,成为大众传播的新事物。  相似文献   

11.
随着AOL时代一华纳及新闻集团等境外电视媒体被允许在广东落地,至此,珠三角又一次走在了我国媒介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了中国第一个“媒介特区”。珠三角的电视媒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狼来了,竞争与发展的环境变了,珠三角本地的电视媒体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抢占先机、睿智制胜。目前,珠三角的电视收视市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电视,目前正在经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与移动电视的发展阶段。紧接着2004年的数字电视发展年,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异军突起,而移动电视也抓紧步伐在2005年向全国推进。国外一家调查公司In-Stat表示,到2009年,将近55%的电视家庭将与至少一种非传统网络传输系统相连,如光纤网络、卫星网络、数字地面电视或宽带电视服务。  相似文献   

13.
刘俊娜 《新闻传播》2006,(12):55-55
随着各国电视机制的转轨,电视制作也从“生产文化型“转向“消费文化型”,商业化比重越来越大,加之电视受众的收视耍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媒介的选择空间也随之增大。电视行业仅在短短几十年中便日新月异,从传统的宣传式播放到今天的各种传播形式、节目类型盛行,网络电视、数字电视、虚拟电视、移动电视、真实电视等众多电视产物也相继推出。可以看到,电视传播正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金良 《声屏世界》2005,(10):15-16
本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我国传统电视在数字技术的孵化下催生的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这些新生的电视,也许短期内形成不了气候,但从战略上考虑,广播电视行业理当把它们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5.
程力 《传媒观察》2006,(10):50-51
传统电视,是针对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网络电视而言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媒介市场已形成极其巨大的规模,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的力量足以改变受众对信息的消费习惯。因此面对其他新媒体给电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电视节目不断加速  相似文献   

16.
李丽华 《声屏世界》2005,(10):19-20
这个时代电视变化有点快。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这些炽手可热的媒体样式让人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怀揣希望前行,却又步履维艰。本刊从2004年刊发了一系列相关文章,这些来自研究者的冷静思考对此起彼伏的媒体热运行至关重要。本组话题对IPTV(网络电视)进行了比较,界定及发展前景探讨,不防一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缪剑波 《视听界》2009,(6):100-101
近年来,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快速崛起,广电媒体悉心经营的版图正一点点被蚕食。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重塑优势,尤其是在舆论引导上保持强势话语权,成为广电媒体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迅猛崛起,给传统的传媒格局带来了极大冲击,电视传媒,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视频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当下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对电视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进行简析,然后在构建平台型网络电视、制作网络电视产业链以及电视产业体制创新等相关基础上,对电视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李鹏 《今传媒》2005,(12S):60-62
中国传媒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列车电视、公交移动电视,新型媒体不断崛起。分众传媒凭楼字电视广告模式在纳斯达克掀起一阵资本狂潮之后,汽车、火车等也开始成为传媒公司眼中的香饽饽。 对于列车电视市场的先人者——广源传媒来说,先声夺人,先人为主,无疑将会成为最大的赢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