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现象的展现及归类,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于多读,一是在课堂上多朗读,二是扩展课外阅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审视,"用什么去教"的语文教材内容观混淆了语文教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阉割了教材,陷入了肢解选文、各取其用的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泥淖.其根源在视语文为"工具"、"虚器"的传统哲学.从"语文是介质"的本体论出发,语文教材内容确乎是指"教什么",而非"用什么去教".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把研究聚焦于"怎么教",忽视了对"教什么"的思考,造成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课堂虽然热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提高缓慢,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仍然是"书读不好,文章写不通"。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我认为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教"。忽视了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普及和拓深,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夸大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这一特点,以致把语文课上走样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语文"的范畴,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甚至物理的、数学的人文性特征都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演绎着.很多教师正逐渐习惯了丢掉"语文"去探求"人文"."大语文"的讲法本来不错,可如果一不留神成了"泛语文",那我们的教学还是"语文"的教学吗?……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极端的现象,抛开语文,把"人文性"当作一把标尺,用这一标尺来确定教学内容。工具性曾经成为建立课程内容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人文性对工具性的反拨具有为课程灌注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其后果是可以预见到的。要让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文性与语文的关系。既然人文性是语文的性质,那么,性质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运用哲学的有关思想来解释语文与人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泛人文化倾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不是语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但在研究中,却把这二者混淆了。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对文本的浅层次处理,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或"意识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前行一样,几乎都呈现出曲折迂回、循环往复的特点.分明还记得20余年前,应"人文思潮"之"运"而生的那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的反思,我们把当时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归咎于"人文性"的缺失,以为用"人文性"取代或者抵消"工具性"就可以救语文于水火(实际上当年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如那些"人文论"者所言的那样一无是处仍然值得商榷).转眼之间,我们又无奈地发现,"泛人文"笼罩下的语文教学似乎也难以将中国语文带离困境.逐渐地,无论是一线的语文教学实践者,还是语文教学研究专家们,似乎都越来越共识:语文教学必须归真务本,必须确立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地位,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在对一节语文课进行评价之前,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文关怀。这种说法并不否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为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人文关怀说”是植根于语文教育本体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理念被语文老师普遍接纳,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这种理念与行为的形成有助于课堂冲破纯知识传授的桎梏.但随着人文性被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又出现了"泛人文性"的教育倾向,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教学的泛人文性、词句训练的泛人文性、课堂提问的泛人文性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的泛人文性等方面.中学语文教学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仅在文艺作品以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可替代的.学生不但可以在高中阶段从戏剧等作品中获取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毕业后还能继续从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总之戏剧教学可以立体化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高中语文中的戏剧教学处于极端受冷落的位置,可谓学校"不疼",师生"不爱"!首先表现在课程安排上,许多学校只在必修课中安排少量戏剧教学课程,很少开设"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这样的选修课程.这是因为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更多的是从高考的角度来选择.高考语文卷上考什么样的题目,就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程.而从若干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看,戏剧基本处于不考状态.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是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看似独立考查的知识点实际上是有机地统一于大语文素养之下.而考什么题就做什么题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永远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也自然谈不上提高高考语文分数.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具有技能性和实践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社会性和综合性以及知识性和文学性等特点。然而在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事实,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教学评价冲突角度来分析,以求通过改造教学评价的积极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消极现象,促进语文教学。一、关于语文教学评价冲突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围绕着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问题所发生的矛盾冲  相似文献   

14.
一是"新"的定位.新大纲在导言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准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次给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了定位,而且合理地解决了历时多年的论争,很容易为语文同仁们所接受.简言之,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接受性,且做到了二者的统一.1.从语文角度来看,当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因为人文性不只语文所独有,政史地皆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1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了解外国名著"和语文要素——"了解梗概和写作梗概"展开教学设计,以"梗概是什么—梗概有哪些特点—梗概怎么写"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读、议、写,从而使学生读懂故事,掌握写作方法,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人物形象,受到人文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教学中,人们不难发现教师们为了追求教学的独特新颖,不惜以作秀来吸引听众的眼球,用噱头来博得观者的掌声,至于学生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学会了什么,教师却无暇顾及。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阅读课堂中,常见的阅读教学失当现象有以下四种:一、语文意识淡薄关于语文意识,王尚文先生认为: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新课改的误解,语文教学出现了表面豪华现象。语文课堂上出现一批"精神贵族",似乎越来越追求形而上的内容。笔者截取来自一线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呼吁警惕语文教学中的"贵族化"倾向。一、"人文"泛滥化"人文"泛滥化——指的是追求所谓情感熏陶和诗意栖居,使语文课极尽豪华之能事,语文课已经变成情感熏陶课、生命教育课。语文什么都管,就是不管"语文"自身;语文教师与别科教师抢起了"饭碗";就语文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晨读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新"、求"好",要有层次感.在内容上:一是安排相当数量的背诵内容.早晨是一天之中最佳的学习时间,此时人的大脑记忆力特别强,所以晨读多安排学生课本要求背诵的文章,如:情文并茂的散文、小说经典文段、诗词、名篇等.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人文性列入教学目标所致,要求不再把人文性当作目标。有的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范畴内,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欣 《教育艺术》2020,(4):27-28
《桥》这篇短小精悍的微小说,原人教版教材中,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6课,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感人的故事,并能入情入境地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表达方法。在统编教材中,这篇小说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同单元课文有《穷人》《在柏林》。本单元"双线组元"的构建体现为人文主题——"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对比教材编排特点,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对学生到底需要领悟什么表达方法作出了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