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葆华  陈振华 《新闻界》2013,(14):55-61
本文通过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首次在经验层面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有关"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深刻程度与记忆普遍程度总体正相关,并受到事件重要性和自身卷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记忆的"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时间覆盖不同年份,但具有明显的"最近效应";大学生群体记忆深刻的"新媒体事件"主要以"道德隐私"和"公权滥用"两种类型为主。本文还对"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建构性与群体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3.
田新玲 《青年记者》2012,(14):11-12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互相渗透,面对新媒体病毒式传播的各类危机信息,公众只有及时获取、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指导其应对行为,克服信息过载或信息真空带来的心理恐慌.青少年学生虽然是消费社会青睐的群体,但作为面对风险社会环境的未成年人,他们又属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4.
蒋露 《报刊之友》2013,(3):99-100
新媒体出现后,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微博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微博这个虚构的舆论场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然而网络流言、网络暴力事件也并没有停止过。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以新媒体语境为研究文本,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以及群体领袖三个维度,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网民心理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新媒体事件与互动仪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互动仪式是新媒体事件的重要推动力和组成部分。公众在群体符号与情感能量的作用下通过互动仪式参与到事件中来。新媒体事件不仅是一个舆论发展的过程,还是通过关注、互动和情感共振的仪式性过程。通过借助互动仪式剖析新媒体事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引导舆论,权衡新媒体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维稳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6.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逐步普及,群体事件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引发社会各方关注。探讨群体性事件发展进程中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作用对于管理部门利用新媒体做好公共管理工作,达到“善治”并化解负面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也林 《视听》2016,(6):111-112
本文从2015年发生在新媒体的若干新闻事件入手,剖析当下网上一种常见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通过一系列现实个案分析"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生成机制及其负面效应。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如何积极应对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2):26-31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具有强赋权效用。根据相关调研发现,新媒体事件中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表面繁荣的话语表达下依旧呈现被疏离状态。困难群体"媒介诉苦"成为话语疏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因新闻话语权疏离产生的困难群体心理风险,已成为相关群体性事件爆发关键因子。随着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化,尊重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已成为解决现实困境内在要求。在"公共慎议"基础上,本文亦对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回归提出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特性,契合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需要。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手机已经成为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借助于这些新兴媒介,突发事件的传播渠道实现了个体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面对新媒体,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作为呢?  相似文献   

10.
刘宏 《今传媒》2013,(1):11-13
在中国,随着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群体传播问题也浮出水面。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革新为大众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群众的社会交往范围。特别在新媒体时代下由群体传播产生的传播效果的不同以及群体传播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传媒界的重视。本文对群体传播的概念和类型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且着重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中群体传播的种种变化,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群体传播的特征和模式,提出了关系传播等新看法。  相似文献   

11.
陈焱 《新闻世界》2014,(9):243-244
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社会事件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而负面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也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例总结了这些特点,并对如何避免负面报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雷  凌国卿 《新闻界》2013,(16):60-66
新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和公众自由参与传播,对突发性事件的既有报道在高风险语境下形成了风险诱发的框架,新媒体本身充满了危险且可能再制造风险。基于此,在媒介化社会里考察群体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并清晰梳理新媒体风险的过程尤显迫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还原出新媒体报道框架形成的风险场域,试图层层"削剥"出在框架要素作用下风险生成的内部机制,以此来探究新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后面临的被放大和被制造的风险,分析新媒体风险再造的过程,以期能够助力新媒体匡正报道框架,最终使新媒体传播步入可控轨道以消解风险。  相似文献   

13.
李俊潮  刘翼 《报刊之友》2013,(10):27-28,39
近年来,我国重大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由新媒体催化的议程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环境。新媒体语境中舆论对这些事件的形成起到了放大、普及、催化的作用。因此,如何应对普通事件演化成负能量的公共危机事件,值得深思与研究。本文围绕切糕事件,从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视角切入,梳理该事件发生的重要流程。探讨如何在事件形成过程中主动引导,弱化舆论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俊潮  刘翼 《今传媒》2013,(10):27-28,39
近年来,我国重大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由新媒体催化的议程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环境。新媒体语境中舆论对这些事件的形成起到了放大、普及、催化的作用。因此,如何应对普通事件演化成负能量的公共危机事件,值得深思与研究。本文围绕切糕事件,从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视角切入,梳理该事件发生的重要流程。探讨如何在事件形成过程中主动引导,弱化舆论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恩  邓然  龚瑶 《当代传播》2011,(6):47-49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16.
5月,热点太多,从魏则西事件到雷洋事件再到高考名额调配,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热点,无论哪一件,引导好了,都会成为社会自我修正的契机. 老高关心的,还是媒体在这些事件中的角色.从媒体角度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雷洋事件中新媒体的角色问题.如果雷洋事件最终能够促进公安部门改进执法、使社会有所进步的话,那么,新媒体毫无疑问是促成这一进步的利器.  相似文献   

17.
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概念,进而深入地分析了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新媒体对于群体极化生成机制的三点影响:新媒体拓宽了群体成员了解他人观点的途径,新媒体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彼此交流效果,新媒体赋予了群体观点漂移更大的可能性。最后,本文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开展网络舆论研究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时效性、丰富的表达形式以及不受空间限制等方面,这些都是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因此,传统报纸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寻求自身的生存方式,就需要有明确的定位、非常强的专业能力,同时深入研究受众群体,并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