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以来,中国版权贸易驶入历史快车道。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电视版权工作,加大了电视版权贸易的扶持力度。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版权贸易依然是图书版权贸易一枝独秀,电视版权贸易尚无突出表现,未能展现与其产业化程度相匹配的速度和规模。在电视产业链中,广告经营仍然是第一经济支柱。如何突破电视版权贸易的瓶颈,《电视版权贸易突围策略探究》在细作分析后,提出了突围之策。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版权贸易和版权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北京地区版权贸易和版权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区位优势,并就版权产业的发展提出建策。  相似文献   

3.
论版权产业发展与现代版权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版权管理目前在我国主要是一种行政性的事务活动与监督手段,而在国外,版权管理借助于先进的版权管理技术措施、版权信息管理软件、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并由此推动了版权贸易和版权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版权是广播电视的战略资产,是广电行业发展壮大、基业常青的基础与核心。在美国,文化产业被称为版权产业,版权对于广电媒体的基本配置作用可见一斑。与发达国家媒体相比,我国的版权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平亟待提高。从本期开始,我刊将刊载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版权委员会及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部同仁们撰写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以版权管理与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尝试对我国电视行业版权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如电视版权技术化管理的现状、电视台音乐使用付酬、电视版权管理信息化建设、电视版权合同管理体系建设、电视节目版式的版权保护等问题进行探索,在推动我国电视行业版权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供广电行业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5.
版权贸易是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属于无形财产的贸易,其中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是版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有的国家的出口强项。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是中国电视产业转型升级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创新以及"走出去"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9年以来,中央一系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为版权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出版走出去"战略则为我国版权影响力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伴随网络的勃兴和新闻出版业的改制,版权贸易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版权商品化和版权资本化将迎来最重要的发展期。实物贸易与版权转让量将不断扩大,版权贸易也将由单向输出向深度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7.
参与成长     
化兵 《出版参考》2005,(9X):i0001-i0001
九月的北京,空气已有一丝凉意,无论是传说中的“麦莎”还是让人备感煎熬的“桑拿天”,都已渐行渐远,秋高气爽就在眼前。9月1日-5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如期在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这是我国最大规模的国际图书版权交易活动。为迎接此次盛会,本期封面故事特推出“且行且成长——版权贸易之民营篇”,阐述了民营公司从事版权贸易的基本运作方式,民营公司灵活、高效的生存优势及目前的发展瓶颈: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版权贸易,民营力量不容忽视,民营从事版权贸易未来如何,这个话题值得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版权贸易中的图书品种不断增多,贸易范围持续扩大,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但同时,我国版权输出与引进在内容类别上还存在严重不对等情况;版权贸易主体分布失衡;翻译和出版人才不足.因此,今后我们要利用地缘条件开展版权贸易;进行特色、优势版权文化产品专题贸易活动;借力经贸发展友好国家的版权贸易;利用国家文化推广项目;依托文化产业链条发展版权贸易;实行“衍生+跨界”;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出版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从版权保护、版权贸易、版权相关产业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情况,资料丰富翔实,数据准确,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深入思考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和战略,把握版权贸易的未来走势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书林 《出版广角》2015,(17):92-93
少儿图书对外版权贸易在版权引进的示范引领下,逐步为原创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利好政策的助推,近年我国对外版权输出数量大幅增长,版权输出与引进逆差比逐步缩小。我国少儿图书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版权贸易模式,逐步过渡为“融进来”到“走进去”的版权贸易业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王清  韩飞  李星 《出版科学》2006,2(6):52-56,37
"入世"五年来,我国版权贸易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数量与版权交易额均不断提高.同时,出版界及学界日益重视对版权贸易的学术研究.本述评主要围绕版权引进与输出两方面梳理五年来我国版权贸易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出版概念的核心是复制,数字出版概念的核心是重复使用。无论传统意义上的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版权都具有战略性、资源性意义。出版商或网络传播商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获得版权授权。从版权角度来看,我国的内容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版权的认识不够、定位不清楚、数字出版平台的建立具有一定盲目性等。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版权,整合版权资源,集约版权;要进行版权资源、人才资源以及特定作品市场资源的联合;还需要国家的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以来,我国的国际版权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很多出版社(包括一些杂志社)不仅积极寻求版权合作,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还设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和专职版权人员,并积极参加各种版权贸易活动。国内出版社的版权活动不仅带动了国内版权贸易活动的规模,如开始每两年  相似文献   

14.
图书版权贸易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桥梁。逐渐增长的图书版权贸易额和十年的图书版权贸易总额均显示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正稳步走向世界,对外图书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但是,从图书版权贸易中成功获取出版资源,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配合,严格准确的市场分析、完备的营销策划和高效的生产安排对于图书版权贸易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叶新  康弘 《出版经济》2001,(5):9-10
2000年8月底,在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家版权局主办了首次“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展示了1990.9-2000.5十年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领域的巨大成就与发展轨迹。就此次成就展公布的数据,笔者摘取1993年到1999年7年的数字,对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版权贸易的实质是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质出版资源、与合作伙伴利用各自优势共同获取利益的过程.在近几年北京地区的版权贸易中,引进结构趋于合理,输出量大幅增加,版权贸易方式日趋多样化,但一些前些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为促进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笔者针对北京地区版权贸易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海内外版权贸易极为活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版权贸易作为知识产权贸易,充当了当前国际经济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的一个经济角色。如今,版权贸易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版权贸易的现状我国的版权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以前为第一阶段,版权输出大于版权引进,且版权贸易量较少。1991~2000年十年间为第二阶段,199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也相继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网络版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连续开展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专项行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网络版权治理的发展变化、影响变量、运作模式和核心逻辑。研究发现,我国网络版权治理的治理对象、治理手段和治理程度朝着日趋细分、多元和严厉的方向发展;版权产业、侵权问题、政策导向、国际版权格局和趋势、我国国情是影响网络版权治理的五大因素。在治理过程中,我国网络版权治理基本形成“权威型多元规制治理”的模式,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共同构成网络版权治理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开展了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研究,该研究凸显了版权对经济的影响及版权经济的重大潜力.1990年开始,美国发布了它的首份测算版权产业对国家经济影响和贸易作用的报告,之后,基本每隔2~3年发布一份新报告,现在已成为了开展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最积极、最全面和深入的国家.它的调研方法和经验为后来其他很多国家进行此项调研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前不久曾这样说:"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都是新世纪中国出版走向世界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且要努力做好的工作.版权贸易既是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服务贸易的一个内容,也是知识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版权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新中国出版业而言,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软件等的版权贸易,已成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