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版权贸易是沟通中外出版界合作的重要桥梁,如今,版权贸易已是国际经济贸易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版权贸易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版权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的11年间为最初的阶段,也可称作合作出版阶段。当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出版单位积极与海外出版单位合作,也进行一些版权贸易,但数量较少。1991—2000年版权贸易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1991年6月份,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并相继加入了《…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出版经济》2003,(10):13-16
版权贸易主要指围绕着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与智力财产权相关的贸易活动。欧美和海外也称为版权交易。表现形式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1991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加入公约  相似文献   

3.
版权资源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在出版业激烈的竞争中,谁占有丰富的版权资源,谁就占有优势。出版社的版权管理主要指版权贸易管理。版权贸易分国外和国内两种,此外,在一个中国的范围内,也存在与台、港、澳地区的版权贸易问题。 我国于1992年加入世界两个多边公约——《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出版行业开始与世界接轨。根据两项公约的规定,参加国际版权公约的国家政府要向其他任何缔约国作者的有版权的作品提供与本国作品同样的保护。我国1991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就是本着“政府管理原则”颁布的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版权既包括作者的著作权,也包括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而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又包括出版者拥有的由作者授予的某一作品(著作、译作)的专有出版权和发行经营权。因此,获得国外优秀图书的出版权和发行权,是出版社优化出版结构、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以来,我国的国际版权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很多出版社(包括一些杂志社)不仅积极寻求版权合作,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还设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和专职版权人员,并积极参加各种版权贸易活动。国内出版社的版权活动不仅带动了国内版权贸易活动的规模,如开始每两年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地区图书版权贸易现状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版权贸易是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创造性和最广泛持久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出版、广播、影视、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在我国,最活跃的是出版领域的图书版权贸易.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界渐渐走出国门,国外出版商也迅速向中国市场渗透,版权贸易作为沟通中外出版界合作的重要桥梁,也给中国出版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版权贸易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的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自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以来,中国版权贸易驶入历史快车道。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电视版权工作,加大了电视版权贸易的扶持力度。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版权贸易依然是图书版权贸易一枝独秀,电视版权贸易尚无突出表现,未能展现与其产业化程度相匹配的速度和规模。在电视产业链中,广告经营仍然是第一经济支柱。如何突破电视版权贸易的瓶颈,《电视版权贸易突围策略探究》在细作分析后,提出了突围之策。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10月 ,我国相继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版权贸易应运而生。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 ,我国版权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经济增长点。我国版权贸易的现状据国家版权局统计 ,自1995至1998年 ,全国出版社开展图书版权贸易共约1 6万多项 ,引进图书版权的数量约为1 45万项 ,输出版权约为1800项(不包括内地作者向港台地区出版社的个人授权)。目前 ,我国版权贸易呈大幅度上升的态势 :1997年全国图书版权引进为3224种 ,1998年版权引进5469种 ,1998年比1997年增…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版权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以前为最初阶段,也可称作合作出版阶段。当时改革刚刚开始,虽然也进行一些版权贸易,但数量较少。1991—2000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版权贸易逆差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版权贸易指作品版权中全部或部分经济权利,通过版权许可(copyright license)或版权转让(copyright transfer)的方式,以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贸易行为,也称为版权交易(copyright exchange)。它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是无形财产权贸易。自中国1992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  相似文献   

11.
罗锋 《新闻传播》2009,(6):77-78
一、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状 自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两个国际性版权公约.中国书业与世界书业正式接轨,图书版权贸易也驶入历史快车道。  相似文献   

12.
自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伯尔尼版权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以来,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不断发展,引进版图书在市场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界渐渐走出国门,国外出版商也迅速向中国市场渗透,版权贸易已成为沟通中外出版界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我国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英国出版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最有吸引力的市场.犹如一块色香诱人的蛋糕吸引着英国出版商的眼光。早在1982年,英国出版商就开始组团访问中国,试图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中英出版贸易进入实质性阶段并且发展迅速:培生集团(Pearson Group)、郎文出版公司(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  相似文献   

15.
牟俊翰  李昕 《编辑之友》2011,(11):100-103
一我国电视发展版权贸易的基础条件与优势(一)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我国电视发展版权贸易的优势条件。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开始重视版权领域的相关工作。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实施,1992年,我国签署  相似文献   

16.
在著作权法实施不到一年半的1992年10月,我国又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只有从这时起,中国内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环境与法律依据,中国的对外版权贸易才向正规化之路,近十年过去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有了比较固定的合作对象,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已成为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重要伙伴,认真回顾分析一下与入要贸易伙伴的版权贸易状况,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近些年来中美,中英,中德,中俄,中法与中日间双边版权贸易情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外双边图书版权贸易 在著作权法实施不到一年半的1992年10月,我国又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只有从这时起,中国内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环境与法律依据,中国的对外版权贸易才走向正规化之路。近十年过去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伯尔尼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版权公约,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国际版权保护公约之一。它的制定,在世界版权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1992年10月5日,中国才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的第九十三个成员国。而此时距该公约诞生已有百余年之久。其实,历史悠久的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较早产生版权保护观念的国家,而且是较早传播和介绍《伯尔尼公约》内容的国家。最近,本人在爬梳近代报刊及版权相关书籍时发现:据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中国人至迟在1902年3月4日(农历壬寅年正月二十五日)已经通晓和掌握了《伯…  相似文献   

19.
刘叶华 《出版参考》2012,(27):29-30,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签署了《知识产权协定》。这些举措促成了中外版权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市场化,使得近些年来中外版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毋庸置疑,中韩之间版权贸易活动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双边版权贸易活动之一,在中国版权贸易合作伙伴中,韩国始终稳居贸易量最大的前十个国家之列。一、近年来中韩版权交流的总体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版权国际保护的重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国际贸易组织转移。其原因就在于世界知识产权对版权的国际保护标准不统一、执行力差以及没有强制约束力。国际贸易组织项下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以贸易权利为突破口,在兼容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基础上,在版权的权利内容、外国版权在本国的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等问题上作出了有益尝试,辅之以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司法化,极大地推动了版权的国际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