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林凌 《东南传播》2012,(5):128-130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却不容忽视。面对诸多发展瓶颈,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的改革与发展应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发展关注公共领域的"大民生";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为任务,合乎社会和谐与道德准则;注重向新媒体拓展,特别是手机媒体和微博,构建公共互动平台。只有贯彻好这些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主观上对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的认可和人们在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它促进了一个社会的成熟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新闻评论是公共领域中公民发表意见和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直接表达与沟通的一种重要载体.它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肩负起培植公共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如何选择新闻评论的论题出发,以<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为例,讨论新闻评论如何更有效地培植和发扬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美新闻评论选题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明 《新闻大学》2007,(3):101-104
以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实例,从评议对象的特点、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中美新闻评论的选题方法。分析认为,中国新闻评论的选题基本上是在"上""下"结合点上抓取评议对象,对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面与负面对等,多呈现现象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大局"对话的方式被提出。美国新闻评论选题基本上是抓取受众关心的社会事件与现象,评议对象多集中在生活领域与国际事务上,以负面为主,多呈现事件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个体对话的方式被提出。这种分野,与其各自基本的观察方法相关,中国新闻评论选题多采用整体视角的观察方法,美国多采用个体视角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4.
草根新闻评论是相对于主流新闻评论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新闻评论而言的,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充满着平民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草根新闻评论能在当今社会中兴起并且快速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瑶 《新闻爱好者》2012,(11):39-40
无论是在革命动荡的民国还是改革开放激荡的当下,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面对公共问题、公众舆论、社会危机,报刊已成为各种理念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更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利器。新闻评论在新闻学教育中也一直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尽管如此,综观民国高校新闻评论的课程地位、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相比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考证,以民国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中开设的"新闻评论"课程为研究主线,梳理该课程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实践特色,以期为当下新闻评论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技术正逐步侵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媒介内容的空间概念淡化、时间概念增强.在新闻评论表达领域,党媒的评论选题和立意开始由传统单一的"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并存,同时开始规划"时间",占领用户的"睡前"时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8):58-61
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爆炸式繁荣"景象,但在这一片繁荣背后也深藏着隐忧。要实现新闻评论发展的"理想图景",需要从三方面构建,一是政府要加强与媒介的良性互动,搭建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二是媒体要坚守社会责任感,构建真正的公共空间;三是公民要做到基于理性思考的公共表达。  相似文献   

8.
近期,在江苏城市频道的王牌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中出现了一个新型评论环节:"嘉宾观点"。在这一环节中,主持人孟非就某一热点新闻事件与网友、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进行对话。虽然这种对话并非真正"实时"的对话,但这种与受众互动的形式,依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领域重要的理论架构。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获奖作品分析,探讨新闻评论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徐宁燕 《新闻实践》2007,(10):24-25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20世纪90年代,"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及实践在美国新闻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在他看来,"公共品质"、对公众生活关注与解读是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曹程 《新闻世界》2010,(11):163-164
新闻评论作为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判断和评论,对于人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它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从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的可能性以及操作方式两方面谈谈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8):23-28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受众地位的增强,我国新闻评论经历了由"论"及"评"的转变,如今在自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呈现出多元性和无序性,述评这种能够整合新闻、观点甚至是情绪的评论形式,则引领着新闻评论由"评"向"论"的再次转换。在话语方式和主体意识上,新闻评论则从"教育者"向"批判者"和"揭秘者"转换。写作风格上的地摊文学化、表达方式上的述评化以及表达功能上的情报化和智库化是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相关评论的分析,解析新闻评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促进社会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叶慧斌 《视听界》2015,(1):105-107
近年来,市县级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呈现低迷和萎缩态势,有的市县台没有专设的评论节目;有的被压缩成新闻节目中的子栏目;有的被"整编"成了报道类节目;有的台虽然还保留着新闻评论节目,但大多形式单一,挖掘不深,观点平淡;有的热衷于"炒冷饭",从报刊、网络上抄袭观点。这些新闻评论节目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新闻评论的功能;还有一些市县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只是为年度创优准备的"盆景"。  相似文献   

17.
李劭强 《传媒》2023,(S1):82-86
新时代主流媒体需要生产出与时代相匹配的“刚需评论”,使其成为沟通对话、应对危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工具。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角度,就是技术革新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产生的冲击与赋权。研究发现,主流媒体新闻评论提升传播力的技术路径包括:纵深化融合拓展新闻评论版图、多模态传播丰富新闻评论式样、主流化算法驱动新闻评论传播、超文本网络整合新闻评论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选取"郭美美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共领域"分解为"转发次数"、"评论次数"、"评论态度"三个维度,以此来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谢婷婷 《东南传播》2013,(11):20-23
发源于美国的"公共新闻"曾因其独特的理念掀起新闻圈的波澜,学界和业界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如今社会转型的到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为公共新闻的"本土化"营造了相对成熟的氛围。作为一份具有专业操守并广受国人尊敬的严肃周报,《南方周末》评论版在言论主体、话语结构以及精英论证三个层面都显现了其特有的公共性特征,并在与其他实践形式的比较中彰显出自身的优势,以此为"公共新闻""本土化"提供一个微观样本。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特点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在新闻正文后面设有网友评论入口,其功能是让网友即时发表自己阅读新闻之后的感受、观点和意见。如新浪网、腾讯网的"我要评论"、网易的"发帖区"、搜狐网的"我来说两句"、人民网的"我要留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