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新教材在编写上均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编排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也基本按照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称之为“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到底怎样的课称得上“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为什么要创设生活情境?二是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2.
马艳 《成才之路》2011,(35):46-46
所谓“数学化”,具体指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努力,使学生对数学运算或表达所需的准则或规则准确理解,从而最终形成自身关于各种情境和物体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在适当年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很好完成“数学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今后的数学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下,许多学校评价一节数学课的优劣,主要考量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如情境的创设、多媒体的使用、学生课堂活动形式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对于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并认为“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莫“舍本逐末”、媒体运用——莫“华而不实”、学科整合—一莫“貌合神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纠正“去数学化”倾向,留住数学的“根”.  相似文献   

4.
以“3.1认识不等式”的教学为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展示通过“二磨三备”的研讨活动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情境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模型化,善用数学思想,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数学教学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数学化语言”的新概念,它不是数学语言,而是一种自然语言,是用于研究、学习数学的自然语言.其特点是较严谨,较简练,并夹有数学符号和变元符号.数学化语言和数学教学口语,构成了数学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2006,(9):11-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后,按照课标编写的数学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了情境图,有些习题里也安排了情境图。相应地,课堂教学是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当下新的声音又风起云涌:“情境繁华的外表弱化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生活味太浓了、数学味淡了”“热闹情境的背后,学生无所适从”。那么,数学课堂究竟需不需要情境?需要怎样的数学情境?我们组织了这次关于数学教学情境的讨论,以期解决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是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广泛运用的一种入课模式.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情境教学中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情境的创设,而忽略了情境的数学化.现以具体的案例对比分析如下.案例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片段.师:什么是数轴?数轴有哪些要素?师:你能描述学校的位置吗?  相似文献   

9.
芮阿琴 《云南教育》2001,(21):29-30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努力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在一些课的开头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建模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它强调,数学符号化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数学法则的总结,数学原理的建构……其本质都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学生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摸清数学建模中的几个重要特性,是理解学生数学活动本质的要点之一。有效地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用度来说,其本质就是由数学建模实现“数学化”的过程。一、“形式化”—让数学思维更加简约 在数学建模中,形式化是它的重点方向。当我们用数学符号表达数量及其关系,用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数学思维,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空间关系时,这些思考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形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们的思维从繁复的“杂多”里解放。简化集约后的现实情境,经建模实现形式化,更易于数学思维对它进行“操作”,更符合人的思考的心理机制。例如,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数》一课中的1-10的数的教学(见下图)。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亟须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审视后课标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心理学的指导作用逐步被忽略和淡化。没有教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课程改革容易偏离理性。为使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需要通过教学心理学的理性溯求,促进教学走向生本。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索,激活思维。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现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与感悟。  相似文献   

13.
一、数学教学不要一味追求情境,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呈现着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设计数学课教学内容的引入时,考虑最多的是从生活情境引进,其主要理念是“数学回归生活”,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部分教师过度的追求标新立异,于是乎出现“非数学因素”冲斥数学课堂,虚、闹、杂、偏现象泛滥,使数学课堂失去数学的本真,学生思维能力弱化。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数学化”过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举了三个例子来探讨数学化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化”体现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数学化”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味”.淡化“生活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如何实施“数学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儿浅见。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例,理解与掌握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相似文献   

18.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概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数学“情境教学”课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存在缺乏“数学化”的现象,以“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理论的解读、对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解读,呼吁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回归“数学化”的课堂教学,要让数学课堂凸显“数学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品味“数学味”,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演练场。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产生求知冲动,因此情境的创设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是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且要有一定的障碍,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情境的创设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