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在代表作《太极图说》中将天人相交、性(太极)与气合一,奠定了理学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礼主刑辅的外在控制和“立人极”、“圣人”人格的内在控制思想,从而确定了理学建立主体道德理性进行社会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理学家“闭户斋居,瞑目静坐”的体仁之方。他之论“性命”,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性不能“绝”,只能“节”;规范的标准在于礼治。他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提出尖锐批评,指出李翱把“性”“情”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破除情之蔽,才能恢复“本性清明”,这是“杂于二氏”、“由庄入禅”的谬见,不能作为发展儒家义理的依据。阮元的理学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尽管某些结论可能有一偏之失,但就整体而言,可为义理之学开出一片新天地,是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金瓶梅》成立于社会风气空前糜烂的明代末年。明王朝建国以后,最高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对全国,特别是对士人阶层实行了严酷的思想统治,程朱之外,皆为异说,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僵死局面。但到明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心”作为字宙万物的主宰和本源,把程朱理学所强调的具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的“理”统一于“心”。王守仁死后,他的后学者们分化为众多的派别,其中王畿、  相似文献   

8.
“曾点气象”是理学的重要命题,文章对陶渊明的诗作《时运》与“曾点气象”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辨析。  相似文献   

9.
薛瑄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学居于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薛瑄坚持维护程朱“道统”观念,这使他的思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正统派”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的束缚,从而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薛瑄绝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或“谨守朱学矩矱”的学者。事实证明,是明代一位颇富独创精神的有  相似文献   

10.
清初理学成为荒政重建所依赖的思想资源,理学官僚影响清代统治者接纳了具有“三代之治”色彩的儒家荒政,并从顶层设计上不断修补荒政制度的疏漏;他们在各地救荒活动中“躬行”实践,视民如伤,遇灾皆以“养民”为标准,极大推动了清初社会恢复重建的进程;灾后编纂《荒政考略》等著作来总结儒家荒政思想,供朝野上下参考使用。正是理学官僚群体的积极作为与表率作用,使得清初国家荒政体系得以正常运转起来,体现出“有治人斯有治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南宋江西诗派中人多为理学中人,或为理学家,或为尊崇理学的人,江西诗学与理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江西诗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们思考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并自我修正。这主要体现在吕本中、曾几、“上饶二泉”、方回等对诗歌“活法”理论的提倡和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新理学》中“理”的观点是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及基础,从内容和方法上看,冯先生对理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扬弃,而且体现了与西方哲学的结合。在内容上。本文论述了冯友兰对宋明理学中的“理”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如何与西方柏拉图的“理念观”和新实在论相结合。同时,本文也对冯先生正负方法的运用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人称之为气,它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学就特别讲究“气化流行”。本着力于探讨理学的“气化流行”,以阐示“气化流行”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学摄取了从先秦以来的思想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辩性。以本体论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内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关于“理”与“气”或“道”与“器”何者为宇宙本体的争论,实质上是物质与  相似文献   

15.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初遇“事理学”,的确感到很有共同语言。就从我熟悉地理学说起:地理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思考地理问题。0-1思维,即非此即彼的二分思维方式应用于地理问题分析,会造成问题的加重或问题不能解决。运用“事理学”,突破0—1思维,即会迎来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7.
“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与会学者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8.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观点 ,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文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 ,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实现和完成,其思想规模宏大。比之于“北宋五子”,朱熹对道家(道教)的习染历时更长,内容更杂。他注老评庄,辨别儒道,又旁及道教。通过一系列整合与改造,完成理学体系的系统建构。章从两个方面探讨朱熹早期教育环境的道家影响,“以儒名家与三教整合”说明朱熹早期教育的背景,这一特点形成了影响朱熹终生的学术和性格特色;“出入老学阶段的道家心态及思想转变轨迹”说明朱熹由弛心超世脱尘的道家玄境转向“理一分殊”的儒家理想的思维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