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对“以戏弄臣”.《教参》上解释成“戏弄小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这里的“戏弄”绝不等同于今文中的戏弄,“臣”亦不是指蔺相如。因为,尽管秦王见相如于列观,传璧于美人,我们仍然看不出他有存心戏弄相如的成份;蔺相如之昕以取回和氏璧,并不是因为自己受了辱,遭到戏弄,而是看到秦王没有诚  相似文献   

2.
注释指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第一册课本(必修)里有处文言注释有点小错误,现予指正:“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释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此注释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蔺相如授璧之后,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且于列观见相如,礼节甚倨……对  相似文献   

3.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4.
<正>一、戏弄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注:“弄臣,皇帝狎近宠爱之臣。”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6.
辨“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巨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其中“以戏弄臣”的释读,历来有争论:一说“戏弄”均为动词,“臣”作宾语;一说“弄臣”为一词,作  相似文献   

7.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必修四)"完璧归赵"故事中有蔺相如对秦王说:"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以戏弄臣"这句话如何解释呢?课文没有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很显然,在这里,"戏弄"一词被解释为"戏弄、玩弄"。那么,这种解释是否准确呢?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众多  相似文献   

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这样的情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读到这里,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万岁”是指秦王。这是误解。其实,战国以前,人们喊“万岁”,仅是表示开心或祝贺的一种习惯用语。早在《诗经》中就有“万寿无疆”的诗句,是用于民间的祝颂之词,可看作是“万岁”的“远祖”。后来的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中提到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教学刚进入质疑探究环节,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围绕“以城易璧”展开,但文巾有两处好像有意把“城”说成了“都”。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都”与其他地方所用的“城”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先看下面的话: (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予”是“给”,是单指璧来说的,“许”则是“答应”,在这里的含义是“同意交换”,是就以城易璧这件事来  相似文献   

12.
《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 :蔺相如说着 ,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诱发点。这个思维点可以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抓住“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发学生。这样问 ,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议论。他们会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如果不撞 ,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 ,和氏璧就落到秦王的手里 ;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 ,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璧的心理 ,可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当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的时…  相似文献   

13.
张华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有勇,智勇兼备。其智表现为以下几点:1.智在审时度势。他制止缪贤亡赵走燕,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劝说赵王赴会,望见廉颇引车避匿,都是从整个时局、国势强弱上考虑的。因此,判断符合客观形势,决策能够获得胜利。2.智在知人论世。在为缪贤谋划时,他提出“何以知燕王”的问题,足见他能知人论世。从秦王得璧传示美人的情态中,他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3.智在随机应变。在秦王得璧无意偿赵城时,他灵机一动,用“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话夺回璧。在秦王召有司案图佯为予赵城时,他以斋戒为理由不献璧,再使从者衣褐怀璧从径道归璧于赵。4.智在争取主动。在秦以城易璧的问题上,他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要赵王鼓瑟,他提出要秦王击  相似文献   

14.
完璧归赵     
黄雅萱 《辅导员》2014,(13):88-89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赵国大殿、秦国大殿 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赵国大臣、秦王仆人 第一幕 [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害怕上当,又怕若不答应,秦王会派兵进攻,于是召集众臣商议。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6.
完璧归赵     
黄雅萱 《辅导员》2014,(Z1):88-89
正时间:战国时期地点:赵国大殿、秦国大殿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赵国大臣、秦王仆人第一幕【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害怕上当,又怕若不答应,秦王会派兵进攻,于是召集众臣商议。】赵王:(着急)这可怎么办啊!大臣:大王,听说有位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如我们把他请来试试?赵王:(急忙招手)快,快,快把蔺相如请来!  相似文献   

17.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将相和》“和氏璧”,这块宝玉相传  相似文献   

18.
王长福 《学语文》2012,(4):27-28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的“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两句在理解上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9.
“怒发冲冠”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冠指帽子,谓盛怒之下,其发上指,冠直往上冲。原文写“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后来便以“怒发冲冠”比喻怒不可遏。蔺相如的冲冠一怒完全是被秦王的背盟无信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年《语文学习》第六期,第三十二页,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一句,释成“以戏,弄臣”,即“以(之)戏(于)弄臣”。与此同时,又把“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这一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