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了文学的缘故罢,2002年初,我一介农民也有幸被文联选送到省里的作家班学习了半年。期满后,我不想再回老家扛犁荷锄,耕种那仅有的几分田地,便左手拿一本作家班的结业证书,右手持一叠发表过的作品,在省城各大报、刊、社频频出入,想寻份既体面又高贵的编辑或记者之类的工作。但我狼奔豕突了半个月,却连工作的影子都没摸着:省城人才济济,遍地是博士生、研  相似文献   

2.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3.
渴望当记者     
渴望当记者冉启蕾还是孩提时,就有了长大当记者的梦想,尽管初中时在县文化馆办的小报上发表过《我迎着朝阳上学去》、《永远高唱“东方红”》之类的小稿,但我的记者梦仍被上山下乡的暴风雨震碎。当我将这些碎片重新组装时,我又考上了歌舞团,走上了舞蹈生涯;之后,又...  相似文献   

4.
当个军人本身就不易,当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军人更难。当我有点空的时候,总想多读几本书,或写点东西,也就常常因此而耽误了写家信。有一段时间,我先是忙集训,接着忙演习,回来后又参加驻地河道清淤,差不多3个月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这下可急坏了父亲,他专门搭了趟车赶到县城,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不巧我又F部队,妻接着了电话,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妻,说还以为他的儿子失踪了。一个星期后,我高高兴兴地赶回部队,我想妻见Z我一定会和以前每一次那样,十分亲热地问长问短。可是这次,妻的脸色显然不对,一看就冷冰冰的,着实有些气入…  相似文献   

5.
冯淇  苗莆 《出版参考》2007,(11):41-41
我是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在无数次的面试中做过考官,见过了成百上千的求职者,其中不乏一些离谱的求职者。下面就说几个给大伙儿听听,想求职的朋友就别学他们了。因为,这样的人我一个也不会录用——  相似文献   

6.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核工业部所属的新疆一座铀矿工作。在那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父亲每天下班后总是拿着书和报纸看,看到高兴处,他就大声地念给我和妈妈听。渐渐地,听爸爸读报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写好多好多的文章让人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当过知青,干过铸造工、材料员、炊事员、缝纫工、管道工等等.工作很累,但动笔  相似文献   

7.
参加工作后,我一心想当个报刊通讯员,甚至野心勃勃地想当个作家,字不成句,文不成章,但我不怕受挫,恒心不改。1963年至1965年,《南阳日报》共发表我的稿件104篇,《河南日报》发表12篇。1965年县委财贸工作部选送我到《南阳日报》社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新闻通讯学习班,从此我把辛勤写作贴在追求的事业上。 1990年后,我已经50出头了。为了把内乡县农业机械化工作宣传好,坚持每天业余时间写稿。这两年多来,我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十几家报刊和广播电台发稿280多篇。曾出现了一份报纸采用我三篇文  相似文献   

8.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9.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09,(12):59-60
我17岁高中毕业去部队.这是人生的一个机遇.一个亮点。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读书时一向成绩很好,当班长,当团支书,当学校团委副书记,中学阶段就在省《湘江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我很喜欢读书,可高巾毕业了,书也读到头了。那时没大学可考.于是就一心想在写作方面发展一下.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李大星【石家庄】自己给自己画像,其实是件不大容易的事。小时候字画,就知道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最难。搭上五十年代最后一拨,刚刚过了个流年不利的本命年。一向说亥年人有福禄,咱家面相虽算不得是什么“饱满”、“方圆”之类的,却也该说是差强人意过得去了...  相似文献   

12.
翁伟力 《军事记者》2005,(12):50-51
当兵前我就喜欢写点诗歌、散,到了部队后进点爱好一直没丢。无论是新兵训练还是下连学专业,我都不忘忙里偷闲拿起笔写点东西。在战友的鼓励下,我也尝试着给报纸写点小稿。当时,我的目标就是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章。因为军报是军委机关报,分量重,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我一直怀念您□顾冰清我结识《新闻战线》杂志是在60年代末。那时我刚从基层部队调到军区报社当编辑。说实话,在基层部队当一名新闻干事,写写新闻、通讯、评论之类的东西,虽不敢说是行家里手,但还能舞文弄墨地干着。可当编辑就不一样了,不光要有写稿...  相似文献   

14.
老爸彭东海,年届40,头发稀少,自称“聪明绝顶”,挺着个啤酒胜,预示着胖坛上将升起一颗新星。老爸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将它们胡乱地放在老爸为我做的小书橱里。老爸常望着这些书说我幸福、我不能理解。于是,老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26年前,在湖北大冶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乳名叫细毛的小孩子,很爱看小人书。妈妈给他一分一分的钱,他都攒起来买了书。一次,妈妈给他3角钱,让他去30里外的栖儒桥把寄往在一个奶妈家的侄女接回来。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想,3角钱可以买两本小人书哩,他决定省下这3角钱。早上6点,他出发了,在坑坑洼…  相似文献   

15.
看客 《青年记者》2006,(23):58-58
在连教育经费都敢拿去炒股、连社保基金这样的保命钱都敢挪用的当前国情下,凭什么让我相信你一中国音像协会,请给我个理由先,就算我以我的人格做担保相信了你,可你又有什么资格来代表作权人向我收费?我还想自己交给作权人呢,一来可以认识一下明星,混个签名什么的,二来也可炒作一下自己觉悟高之类的,提高一下我的卡拉OK房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文秘工作七年来,已有千余篇文稿发表,其中获奖作品四十五篇,连年被省行和省市新闻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或优秀通讯员。回顾自己七年来的“爬格”路,有如下感受: 心要静。文秘工作枯燥辛苦,试想一下,当华灯初放,别人逛马路、进舞场“潇洒”时;当夜深人静,别人酣然入睡时,而你却独自一人在台灯下冥思苦想,你的感受如何呢?刚开始,真有些不习惯,总是坐不住。后来,我想: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就要干出个名堂。于是练起了“坐”功“静”功,也就慢慢习惯乃至感觉不到外面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安顺县图书馆颁发的证书,证书的内容为:“范永甲同学担任图书馆义务服务员热心工作积极负责经民主评定为五好服务员——安顺县图书馆一九六四年四月。”这张证书颜色已经泛黄,有一个角已经残缺,那是当年贴在老家的板壁上,搬家时那只角就留在板壁上再也扯不下来了。这张证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虽然我当时和后来也得过诸如“三好学生”、“优秀工作者”之类的证书,并且我也将它们珍藏着,但心中却对图书馆发的这张证书情有独钟,因为那一段给图书馆当义务服务员的生涯,对我一生的启蒙和进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的最高失眠纪录是每周一次,最近有见长的趋势,发展列每周三次以上了。具体体现在:越是白灭需要充沛精力于革命工作的时候,越是疲倦不堪手握鼠标恨不得头抵着电脑屏幕就能睡着。晚上八点一过,体内仿佛注入了10罐红牛,左有睡不着,除了想点伤心事,啥正事也做小出来。尤其是午夜,四周一片静谧,人人进入梦乡,整个世界似乎惟有我睁着牛也似的大眼睛,与窗户外面圆盘般的月亮对视。  相似文献   

20.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