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今年(1988年)二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人们不禁要问,1984年,也就是四年之前刚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至今时间不长,许多改革措施尚未实现,为什么忽然文要进行教育改革呢?这是与苏联整个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也即是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中苏改革之异同加以比较分析,对我们探讨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吸取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十分必要的。中苏在1985年以后的改革中,遵循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改革的结果截然相反。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在政治领域改革方面,中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因而保证了我国政治生活的连续性、稳定性,也就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政治体制人手,放弃和取消共产党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结果从地下呼唤…  相似文献   

3.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4.
1984年苏联进行普通教育改革,到1988年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自十月革命后70多年来,苏联进行过几次教育改革,但都没有象80年代这样彻底。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跟踪研究。现将苏联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教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来,苏联提出了“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新思维”、“公平性”和“民主化”口号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着手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  相似文献   

5.
苏联当前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改革的理论、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等重大原则问题,也就是研究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的新思维;二是改革的实施情况,进展如何,碰到哪些问题,对改革的前景进行预测,也就是研究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但我认为,从我国改革借鉴需要的角度看,研究苏联改革的新思维可能更为重要一些。苏联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他们  相似文献   

6.
从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改革家应有的胆略和气魄,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面改革。四年来,尽管改革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但也的确给苏联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戈尔巴乔夫自豪地把这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高教体制改革述评陈先齐俄罗斯现行的高教体制是从前苏联承袭下来的。80年代,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高教体制便开始了改革,尽管改革不很全面,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但却为俄罗斯的高教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不过,俄罗斯高教体制改革绝不是前苏联高教体...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仅未能重。反而使它陷入空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面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加之,经济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在缺乏深思熟虑和明戎标准的情况下匆匆提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问题,以及对商品经济给民族过程带来的消极作用缺乏清醒认识,使早已存在的民族问题日益激化,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导致苏演变的是戈尔巴乔夫早就确定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当代思潮》1994年,第2期相晋川文)文章说,“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变革苏联社会的纲领。他不同意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看法,而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演变有...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共拯救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联的改革跌宕起伏,不仅深深影响了苏联,更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高教体制改革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罗斯高教体制改革评析陈先齐八十年代,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高等教育便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尽管当时的改革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但却为俄罗斯的高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不过,俄罗斯高教改革绝不是前苏联高教改革的简单继续,而是它的进一步深化,使之更加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人教版在教材的处理上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不仅谈经济改革,也谈政治改革。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份高三联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6.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领导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关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及在改革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结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苏联新阶层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其中的部分人是由原来的体制边缘阶层演化而来,部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在苏联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财富获得的独特性质,导致其政治认同上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制度变革的愿望和动力,因此,苏联新社会阶层中的许多成员认同市场经济体制和资...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随后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取代了苏联的镰刀、锤子国旗,由此,苏联解体了.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曾经辉煌一时,它的倒塌让多少怀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让多少仇恨共产主义的人"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诚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时间以来苏联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军事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的总爆发.不仅戈尔巴乔夫,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作为这一事件发生时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究竟该对此负多大的责任呢?为此.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纲领,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他明确地说:“除了向市场过渡,别无选择”,“实行市场经济应该是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和改善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人们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戈尔巴乔夫的市场经济纲领对不对?他的市场纲领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戈尔巴乔夫也把实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两者有什么根本区别? 分析与回答这个问题,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说,必须区分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