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观察几组加法算式后提出猜想。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却不敢用规范和精练的语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来概括学生的“自说自话”,理由是担心这样出示学生就会以为这种语态是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实践,以全新的姿态投入课堂教学。但笔者连续听过几节计算课教学后发现,有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位教师在教学“买铅笔-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当学生算出得数是6时,教师用了将近10分钟时间,非要引导学生说出书上介绍的四种方法。之后,教师又要求四种方法小朋友们都要掌握,做练习时一定要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来算。理由是教材上出现的四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而“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所以要求学生计算时用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看了语文教学论坛和《人民教育》的一篇关于“语文教学到底是加法,还是减法”的争论,心生许多的感慨,身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语文教学运用的是加法,还是减法,我们最需要的还是有效的课堂。细细想来,其实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的“加法”与“减法”都是允许的,关键是怎样“加”与怎样“减”,以及“加什么”、“减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并不是盲目的“加”与“减”。只有理清自己的理念,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晕头转向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沈曙 《云南教育》2007,(11S):34-34
“乘法的结合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久前,有幸听了本校教师的这一节课,老师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堂调控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课堂点击】 一位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下图),列出28+17和17+28两种算式求跳绳总人数,然后引出28+17=17+28。接着,教师按照教材安排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这样的式子。在反馈时,教师并没有深究学生所汇报的等式是否成立.学生也没有有意识地去计算这些式子是否真正相等。最后,教师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时,教师可以以班级人数、图书数、作业本数、  相似文献   

7.
童太娟 《成才之路》2009,(35):10-10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之一,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这种教学思想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现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乡镇中学听了十几节课,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可一到讨论时,学生常常默默地低头看书,回答时千人一口,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很难出现愉悦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讨论为何“冷场”呢?这令人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体现这一精神,但却存在着偏差。下面笔者从几个教学案例出发,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理解。案例1:某位教师在教学“5的加法”时,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都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心中有数,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整理” 教法A: 师(出示完整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教学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一列(指9加几这一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一列都是加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公开课,教师课前做了一大堆小红花,上课时先复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对一道口算题,教师就表扬“真聪明”“真能干”等,同时还奖励一朵小红花,整个课堂掌声起伏,结果还未进入新课,已  相似文献   

13.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4.
高兴鸿 《甘肃教育》2002,(11):20-20
初上讲台时,我因过于注重讲解,往往在课堂上形成了“单向灌输”的现象。经过一段教学后,我总结自己所听过、讲过的每节课,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控好每一个四十分钟,让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导”中活泼而紧张地接受知识信息。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宏观调控,微观放权”,竟然在教学中打开了新局面,走出了传统教学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15.
然而,这次调研似乎表明,以没有学过的“有理数减法”问题作为参照,“有理数加法”一课的教学似乎并没有让学生有特别显著的提高,我的教没有导致学生的学,学生会了也未必是源于我的教,我真正地理解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刘川芳 《四川教育》2006,(10):33-33
[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小棒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规定时间内摆出若干个同样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再根据“几个几”的认识,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老师强调指出:“像‘5+6+7’加数各不相同,能用乘法算吗?”多数同学说:“不能。”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听了一节“得数是6的加法”的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在宣布今天学习“得数是6的加法”后,随着出现这样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6。这时学生都积极动脑,跃跃欲试。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之火”,便让学生拿出6个圆形和  相似文献   

18.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框架,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教师应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理念与简便计算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小”计算中体现教师教学的“大”智慧呢?  相似文献   

19.
课堂管理中的沉默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非语言的静默无语和一定时间的言语中断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管理策略。在课堂管理中,没有几个老师会青睐“沉默”这样的措辞,因为它暗含着教师对课堂管理“置之不理”的意味;但是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沉默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智慧表现。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口算,淡化笔算。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为例,许多老师在教给学生口算的方法后,往往通过大量的有关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也许学生能达到老师所期望的水平,但训练是否“科学、价值高”,恐怕就没有更多地去深思了。笔者认为,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训练题中,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后继学习有用的题,例如:“64+7=?”……另一类是对后继学习用处不大的题,例如:“65+7=?”……对于教师来说,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训练中,尽可能地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