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米豆豆 《科教文汇》2011,(21):173-173,204
时间管理对个体意义重大。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包含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也是心理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最后对时间管理倾向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露石混凝土路面铺筑过程中,露石剂的喷洒时间和冲洗方法,分析了影响冲洗时间的因素,确定了露石剂最佳喷洒时间和路面最佳冲洗时间.  相似文献   

3.
戚桂杰  顾飞  陈安 《科学学研究》2012,30(7):1039-1047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已经形成了“概念界定-机制六目标的明确-机制七元组的构成-机制四设计模式的提出”一系列较完整的分析思路和框架,其中的时间规制在整个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已有时间规制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时间进行分类,将时间分为时间点、时间长度和时间周期三大类;接着,提出了关于时间规制的四大类设计模式,分别是时间点设计模式、时间长度设计模式、时间周期设计模式及组合模式;最后,分析了时间规制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提出的其他两种规制-空间规制和能量规制的关系,并以十大应急管理机制为例,对提出的时间规制模式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多匝重叠小回线装置不同的线圈参数和发射机参数进行了同点关断时间的实验,对比分析了同点同参数的关断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射机数据采集时参数设置对关断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线圈匝数和发射磁矩对关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装置及参数的关断时间受线圈电阻影响较大;发射机叠加次数的设置和时间序列的选择对关断时间基本无影响;线圈匝数与其关断时间呈正比线性关系;线圈的发射磁矩与其关断时间在线圈匝数不变的情况下呈正比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红梅 《中国科技纵横》2011,(21):188-188,184
利用单片机设计了学生宿舍的电灯自动控制,即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自动开启,自动熄灭;时间显示在数码管上,时间可调,利用按键设置打开电灯和关闭电灯的时间,设置的时间也可调;利用光电耦合器实现强电和弱电的隔离,解决了学生宿舍忘记及时关灯而造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许多吸烟者和戒烟者均表示,不吸烟时,时间好像变慢了。如今,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查,证实了这个心理感觉。心理学家分别调查了一些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当吸烟者不吸烟的时候,每过45秒,向他们询问一次过去了多少等待时间。结果,吸烟者回答的时间比实际的时间足足长了50%,而同样每过45秒钟,不吸烟者回答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相比,误差一般只有几秒。  相似文献   

7.
张钢  岑杰 《科研管理》2015,36(6):145-156
知识型任务所固有的时间约束条件的模糊性和变动性要求其超越知识协调,运用时间协调机制消除时间冲突,保证团队以整体的状态运行。针对现有团队时间协调机制的研究往往只侧重以团队时间领导为代表的外显时间协调机制而忽视内隐时间协调机制的现状,引入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作为内隐时间协调机制,考察其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及与团队时间领导的关系。对102个知识型团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团队时间领导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对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团队时间领导和团队效能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时间压力调节了时间领导-时间心智模型以及时间领导-团队效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消费迭代加剧创新的不确定性,项目计划与进度随时调整已成为常态,时间正成为企业无法忽略的决胜资源。本文从个体时间特质的多样性视角出发,基于团队时间协调理论,系统研究时间领导力和员工同步偏好协同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基于66个研发团队和326名团队成员的嵌套数据,运用区间估计Bootstrap法和Johnson-Neyman技术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时间领导力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团队时间共识中介两者关系;同步偏好两阶段调节时间共识的中介作用,即同步偏好不仅助力时间领导力凝聚团队时间共识,还促进团队时间共识转化为团队创造力。研究结果为整合创新任务的时间悖论和个体时间特质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破解“团队协作悖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台虎钳丝杠数控车削编程和加工实践出发,对如何缩短数控车射辅助时间和机动时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有利于数控车削缩短加工时间提高生产率的具体经验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迎峰 《科协论坛》2007,(4):309-310
时间的管理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本文总结了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及在时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学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改善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的两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人的智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现代技术的基础是科学,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把科学和技术搞上去,就必须学习和移植代表理论思维结晶的各种哲学思想,而不能仅仅学习和移植科学和技术。此外,哲学思想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信用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应用型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信任、信誉、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信任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誉是正向信任的累积效应,信用则是信誉的长期积累并具有商品特性,尤其是具有货币的流通、贮藏、支付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梁清煜 《大众科技》2012,(8):100-101,33
水土保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对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创新过程的关系,认为创新需与教育结合,而教育本身也在经理创新的过程,指出了导致后现代科学现代化压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文章重点考察了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分析了德国体系的特点和结构以及近三十年来的主要危机与改革的措施.文章指出每次危机的发生都带动了创新和改革的发展,特别介绍了今年来最重要的改革发展步骤,即所谓的"实地学习概念",文中详细介绍了教学模块创新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近年,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采取了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等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较,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产品创新能力不够、专业机构缺乏等薄弱环节。对广东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杜晶晶 《科教文汇》2013,(25):11-14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异同分析,进而得到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未来10—15年,科技进步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全球经济增长方向的同时,将深刻改变人自身对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其满足形式。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或企业面向未来在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发展领域进行的前瞻与预见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元分析,从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愿景、具体场景、未来关键技术群4个方面,文章重点阐述了生活、工作、健康、信息、安全5个领域的全景图,为擘画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愿景和科技创新需求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比中外期刊 找差距 谈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国外有代表性的材料科学期刊各9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找出差距,结合国外科技期刊的最新发展动向,提出了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已成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构建校企平台,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知识产权实施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