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地藏在前,弥勒在后,两者的联系也该与此相关,现就通过对两信仰的大概介绍来发掘其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中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早期地藏信仰的主要内容,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的意义以及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对于我国地藏信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地藏因其寂后三年肉身不腐,且"菩萨钩锁,百骸鸣矣",而被世人认定为地藏菩萨应化,然则"菩萨钩锁"究指何意?佛经有何记载?本文详考佛经有关记载,一一述说。  相似文献   

4.
地藏图像数量甚多,形式多样,然必有其佛学依据。本文细列地藏经典和相关佛学经典中关于地藏图像的种种描述,初步勾勒出地藏菩萨各种图像形成的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地藏被认同为地藏菩萨化身不仅源于他的僧人形象,更在于他寂后的特种奇异现象。从现有资料分析,认同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化身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如果是发端于宋代,普遍认同于明朝,那么在清朝及民国就已稳固不可动摇了。这种认同的意义,使地藏菩萨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相似文献   

6.
分析民间地藏信仰的社会心理,指出对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民间神鬼文化中存在着神位"空场"及地藏信仰与传统道德价值耦合共同构筑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基础;能愿满众生、度苦扼厄则是其核心内容;自我牺牲、服务众生是其在民众生活中首要的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征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25-27,35
九华山地藏菩萨及大愿文化,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通过金地藏在九华山的应化事迹和历代文人的加工以及民间的传说附会而综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高僧辈出,历代史料记载共有57人,其中以禅僧居多,也有部分专修净土.这一时期的僧人坚守地藏菩萨信仰,同时也出现了禅净合一和儒佛会通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9.
遵义“红军菩萨”的历史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事件。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分析等方式,对遵义“红军坟”及“红军菩萨”的民间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诠释和解读“红军菩萨”信仰在时空背景中生成流传的合力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110周年之际,笔者着眼于长江之南的九华山与丝绸之路的敦煌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考证了[天仙子]留住九华云一片,[捣练子]原是傩残<孟姜女>的片断、傩舞<舞回回>竟然是<西凉伎>的孑遗、敦煌也有<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敦煌壁画中的地藏菩萨、流落海外的地藏绘画品等文化现象,研究了敦煌与九华山的文明互动,初探了敦煌与九华山之间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11.
简本《老子》"为之者败之"章何以重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本《老子》中于丙组重出之“为之者败之”章,学界或认为其系“抄留于另外竹简之中,以备后用”的,并非“正文”,只能作为“附录”列于“末章”。此说似缺乏说服力。比较而言,该章在义理上经得起严格推敲,当为“正文”无疑,故该章之重出,盖以简本对节选错误之纠正所致。  相似文献   

12.
由"实然"状态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以及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等现象和原因,表明公民的人格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人格是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它是个体人独特的心性结构、动力组织和对环境的反应模式及精神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品行、智慧与意志力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的魅力,这是个体人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学习实践中文化与人的心灵互动的产物。传统伦理在公民人格建构中的应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公民人格的灵魂——理想、信仰与意义世界的建构。建构公民人格必须回到传统,检视我们自己的生命存在,重视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充分开掘和利用中西方人格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女性形象有很多,但是如果引入"社会主义的信仰表达"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当电影艺术家在涉及"非现世的世界"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可被表述为"封建迷信的世界",不同的艺术家将会选择不同的态度;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也会选择不同的态度。本文选取《白毛女》《祝福》和《李双双》三个创作于新中国17年时期的影片,借助这些影片对喜儿、祥林嫂和李双双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试图证实以下判断:存在于不同艺术家个体和时代之间的关于信仰表达问题的差异,经过历史的流变,到1958年以后,那种被称之为封建迷信的"信仰",将会被另一种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或说是共产主义信仰完全代替。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乌托邦,也是关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经验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双重显现。  相似文献   

15.
来自于同一方言区的学生在他们的英语发音中常犯一些共同的、带普遍性的错误.通过列举突出的、典型性的错误发音,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有助于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发音习惯,提高其发音质量.  相似文献   

16.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元鼎三年 (前 114年 ) ,分陇西郡置天水郡。于“天水”名称的由来 ,历代学者均以郭仲产《秦州记》和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解释为依据 ,按各自的理解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说 ,并将“天水”定位于民国时尚存的天水湖 ;近年来 ,有关“天水”的解释更是新说迭出 ,然仔细分析 ,诸多解释皆不得其实 ,难以成立。其实“天水”之名是由神灵崇拜、术数星相 ,主要是阴阳五行等综合因素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