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轨迹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钩稽,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北魏时期由东晋末期作家群的由向四周分散而变为向中原内聚式的迁徙,但东魏齐、西魏周,文学家的流动几陷停滞状态,后至隋统一,又完成了北朝后期两次大规模的作家流动,与作家流动相对应的,作家的相对聚集又使得北朝形成了若干文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池州学院学报》为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30余年来,为学校学科发展和学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成就。在专业化期刊及名校大刊林立的大环境中,《池州学院学报》确立了"依托地域文化,凝练特色栏目"的办刊思路。围绕池州及皖江地域文化,《池州学院学报》先后开辟了"九华山佛文化研究"、"贵池傩文化研究"、"青阳腔研究"、"杏花村文化研究"、"皖江历史文化研究"等品牌特色栏目。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文化融合,而且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被称之为戏剧活化石的贵池傩及青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作家群角色转换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应是人民大众的启蒙者,而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革命 圣地──延安的一群作家却由启蒙者蜕变为被启蒙者。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作家群对政治权威的 主动依附;二是当时文艺政策的外力推动;三是内外因的互动作用促成了作家群角色转换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作家们的生活内容,也影响着作家们创作时的情感机制与美学追求,这必然导致不同区域的文学存在内在的差异性。毕飞宇作为里下河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其长篇小说《平原》便体现出了里下河地域文化对文本书写的影响,为毕飞宇的文学创作与里下河地域文化的共赢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1977年贵池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青铜器,其中有生产工具30多件,是研究先秦皖江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实物。这些青铜工具属于吴越文化的遗物,且系贵池当地制造,这其中既有农耕工具,也有手工业生产工具,还有渔猎工具。它们制作精细,造型独特,反映出东周时期该地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海派地域文化精神,是沉淀在性格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深远地影啊着上海作家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身文学创作的第一层底色,同时,也正是本土资源和个人感受的互相糅合,创造出了女性都市写作的新天地.因此,探究海派地域文化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们作品中透露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都是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池州学院皖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中心以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为学科支撑,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与综合研究。研究中心直接面对皖江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支撑学科与专业发展,培育学术研究团队,服务皖江城市带建设。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多,安徽沿江地带出现围湖垦殖、与水争地的高峰,沿江圩口基本联成一线。皖江圩田地处沿江洼地,为长江冲积平原,每到夏秋之际,江水暴涨,惟靠一线江堤抵御江水。安徽沿江江堤成为这一地区工农业的重要保障。随着人类不断对沿江洼地的垦殖,在抵御洪灾的过程中,皖江退建堤增多,江堤不断变迁。在江堤变迁的过程中,其对沿江的生物多样性、江面面积和水灾频率次数都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产业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池州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深度挖掘与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是实现池州地域文化资源这一"比较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论黄土文学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当代作家群中,明显存在着一个创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由柳青发端,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代际传承明显的流派——"黄土文学流派"。黄天厚土、秦风汉习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两大传统;宏大叙事、史诗追求是他们共同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一流派由于形成时间跨度长,作家队伍不够庞大,长期被评论界归于"西部文学"和"陕军"之列,但它们绝非同一概念。面对当今纷杂的文学思潮和陕西文坛沉寂、乏人的状况,总结他们创作之经验得失,弘扬他们的艺术追求、创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作家群中书写“云南题材”散文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叙事内容主要分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重现西南联大师生风貌以及描绘云南文化风物三个方面。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的该类型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空间建构和人文地理空间表现,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贵州本土画家,孟光涛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画改革语境中,以贵州自然山川作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地域气质的山水画作品,真实表现了贵州自然世界的形态特征,形成了具有生活气息的"贵州新山水画"。不过,由于其在艺术本体语言方面缺乏较高的创造性,未能形成一种经典文本,这也导致了孟光涛的山水画与地域形态在本质上未能有更深的融合,地域自然的内在精神也未能做到更有效的挖掘表现。  相似文献   

1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6.
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皖江地区占有重要的比例,但这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还有很大差距.在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名录中,皖江地区共有11项遗产.在安徽省公布的首批省级名录中,皖江地区有28项.在皖江5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市级名录中,共有遗产83项.皖江5市中,到2008年7月止,共有7个县公布了各自首批县级遗产名录,共114项.这些名录的发布,对处于零散的、自发的、濒临灭绝状态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挖掘工作;同时,还为下一步有计划地开展保护提供了一份详实可靠的文化地图;另外,在名录调查、公示、公布等环节中,在民众中无疑取得了一种极好的宣传效果,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地区加速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安徽作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中间枢纽,无疑具有地域优势。安徽应随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起舞,并审时度势及早规划,改变我省经济结构低端单一、法律法规缺位和与市场对接深度不够等制约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861"项目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契机,形成共识,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才是破解安徽职业教育困境的最好对策。  相似文献   

18.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艳 《江汉学术》2011,(5):68-71
反思近三十年来的文学批评是重建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对某一时段或某一地域作家作品研究资料的汇编与整理,则是重建的关键环节之一。以《武汉作家作品研究资料汇编》为例,从"批评家的活动区域"入手,发现学者教授在文学批评中出场的总量不足,其深层原因与我们30年文学批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浮躁带来对研究材料的轻视,对研究对象不能长...  相似文献   

20.
由晚唐五代至两宋,江西词人的创作成就斐然,而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流派。这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关。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相似的词风,在其文学传统的继承中,也有着清晰的地域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质。在同一地域文化的陶冶与熔铸下,词人们在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主张方面有较一致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得他们在词的创作上腹心相照、声气相求。同时,由于同属一个地域,过从方便,促进词人之间友情的培养;交流便捷,也利于理论主张和词作的传播,有利于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当然,基于共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桑梓之情的亲近,亦是地域文化影响文学流派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