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肉氧参数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训练前后的血乳酸( LA)、心率( HR)、主观疲劳感觉( RPE)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游泳运动员(n=15)采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30秒、休息120秒、重复进行3次为一组、共2组,组间休息3-4分钟。连续监测受试者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肌氧参数变化;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测试受试者RPE;整个训练过程中实时同步监测HR,并于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读取并记录受试者HR;分别在训练前后即刻取受试者指尖血10μL,测试LA值。结果:(1)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含量( CHbO2)和局部组织肌氧饱和度( TOI)迅速下降、肌组织还原血红蛋白( CHb )迅速上升;(2)两组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后LA、HR、RPE都分别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3)训练前后的LA、HR、RPE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1)可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控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组织中CHbO2、CHb、TOI动态变化趋势;(2)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LA、HR、RPE直接有效地监控训练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对比8周高强度间歇运动(H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CT)对哮喘儿童疾病控制以及肺功能、运动能力、炎症反应和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方法:41名轻、中度哮喘儿童分为MCT组(n=14)、HIT组(n=15)以及对照(C)组(n=12)。HIT组以90%最大有氧功率(MAP)进行间歇训练(蹬车30 s休息1 min,重复4次为1组,共4组,组间间歇4 min),3次/周;MCT组以50%MAP持续蹬车40 min,4次/周;C组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前后分别利用哮喘控制问卷(ACQ-6)监测疾病控制水平,记录受试者参加运动的情况以及运动时的不良反应。结果:1)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各组肺功能参数、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清炎症因子、血清生长因子和FeNO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MCT组和HIT组ACQ-6得分降低(P<0.05),6MWT距离增加(P<0.05),6MWT后RPE、SBP、DBP和HR下降(P<0.05),C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后组间与C组比较,MCT组和HIT组ACQ-6得分降低(P<0.05),6MWT距离增加(P<0.05),6MWT后RPE、SBP、DBP和HR下降(P<0.05),但各指标在MCT组和HIT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MCT组运动总时间和总做功分别是HIT组的6.7倍和3.1倍,MCT组和HIT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8%和3.3%。结论:8周HIT或MCT均可改善轻、中度哮喘儿童临床控制和运动能力,但对肺功能、炎症反应和生长因子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且不同运动方式的作用效果类似。HIT具有安全、省时、有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前碱中毒(补充碳酸氢钠[NaHCO3])对男子篮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时生理应激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5名男子篮球运动员以随即和双盲的方式分别摄入NaHCO3和安慰剂(Placebo)后进行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记录运动时的做功量和力竭时间。分别于摄入前、摄入后60 min(即训练前)、训练后即刻以及训练后10 min取动脉血测定酸碱平衡参数;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90 min和180 min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应激标志物含量以及单核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表达量。结果:补充Placebo和补充NaHCO3平均做功量和平均力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摄入前比较,摄入后60 min,补充NaHCO3时pH值、HCO3和碱过量增加(P<0.05),而[H+]下降(P<0.05);与训练前(即摄入后60 min)比较,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10 min,补充Placebo和补充NaHCO3时pH值、HCO3和碱过量均降低(P<0.05),而[H+]升高(P<0.05);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10 min与补充Placebo比较,补充NaHCO3时pH值、HCO3和碱过量升高(P<0.05),[H+]降低(P<0.05)。与训练前比较,补充Placebo血浆TBARS和单核细胞HSP72表达量在训练后各时间点均显著性升高(P<0.05),补充NaHCO3在训练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TAB和GSSG/TGSH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补充Placebo比较,补充NaHCO3时血浆皮质醇在训练前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显著上调单核细胞HSP72表达;补充NaHCO3对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可下调HSP72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并不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而与维持酸碱平衡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间歇训练法常用于周期性项目训练中。通过其在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运用,探讨间歇训练法对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篮球专项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与战术3 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宽间歇训练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低氧反复冲刺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低氧训练方法,已在多个团队项目中使用。在低氧环境下进行反复冲刺训练,运动员由于受到更强的负荷刺激而产生相应的代谢适应,从而有利于改善机体的反复冲刺能力、间歇有氧运动能力及疲劳指数。文章从目前高原/低氧训练方法多样化入手,介绍了低氧反复冲刺训练方法的提出、在团队项目中的应用及其提升运动表现的可能机制。研究表明,低氧反复冲刺训练的有效性可能与提高运动肌的氧气利用率、提升磷酸肌酸再合成能力以及改变神经肌肉功能等因素有关。本文还对低氧反复冲刺训练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在中长跑间歇训练完全恢复状态下,对不同运动员个体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间歇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段距离与不同分段距离练习时运动员个体所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存在差异性.所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的间歇时间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具有个体差异的练习组数与次数、间歇时间数据的获得,为今后一段相对稳定时期进行完全恢复状态下的间歇训练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以保证进行间歇训练时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8.
在抗阻训练中"力-速度关系"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训练负荷对肌肉肥大、力量和爆发力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抗阻训练动作速度的精细化研究较少。传统速度抗阻训练定义为:动作(离心和向心结合)完成时间<4s。慢速抗阻训练定义为:向心或离心阶段持续2~6.5s,总时间4~13s。极慢速度抗阻训练定义为:向心或离心动作≥10s或总时间≥14s。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作为传统的耐力训练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这种训练方法却引起许多研究学者的质疑,提出传统的高原训练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肌肉萎缩,训练强度降低,以及过度训练的易发生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模拟高原训练法—H ilD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论述,并从生理生化角度解释了H iLo的应用意义。希望能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合理利用H iLo训练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讨一次不同抗阻训练方案对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实验法15名无训练经历的健康青年男性分别进行一次以促进肌肉肥大(H-RT组,方案:70%1RM,10RM,3组,组间间歇1.5 min)和以改善肌肉耐力(E-RT组,方案:60%1RM,15RM,3组,组间间歇1 min)为目的的抗阻训练方案。并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 h和24 h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表面标志物CX3CR1和annexin V表达量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迁移和凋亡(用阳性表达率表示)。得出以下数据:(1)CD4+T细胞在H-RT组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 h,annexin V和CX3CR1阳性表达率显著性升高(P<0.05)。E-RT组annexin V阳性表达率在运动后即刻降低(P<0.05),24 h显著性升高(P<0.05);CX3CR1阳性表达率仅在运动后即刻升高(P<0.05)。(2)CD8+T细胞在H-RT组和E-RT组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 h,annexin V和CX3CR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性升高(P<0.05)。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CD4+T淋巴细胞亚群对于急性抗阻训练的免疫反应存在运动方案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高住低训是英文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的缩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耐力训练方法,可以解决传统高原训练的许多不足,如肌肉萎缩,训练强度降低,以及过度训练的易发生等.对HiLo训练法的起源和发展、HiLo的高度和时间以及HiLo训练法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排球运动时间特征与供能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理论,针对排球运动项目的时间特征和供能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具有以不同次数和连续动作为一组,多组数、短间歇的时间特征;排球比赛中的能量供应涉及到非乳酸供能系统、乳跋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为适应现代排球运动比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需要,排球教学与训练工作,除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为主的训练方法外,还应加强运动员非乳酸供能系统的训练,改善运动员有氧耐力,这对排球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提高及赛后疲劳的恢复都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不同训练方案运动后静息状态ATP含量及ATP酶活性的特异性、适应性变化,以评估不同训练方案的训练效果;为尝试寻找更有效的专项训练方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与方法:将8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耐力组(E组)、间歇组(I组)、“耐力+间歇”组(EI组)及“间歇+耐力”组(IE组),于4周、8周运动结束48小时后取样、提取左侧股直肌,测定ATP含量及ATP酶活性。结果:EI8组、I8组和IE8组ATP含量显著高于S8组(P<0.05);EI8组ATP含量极显著高于EI4组(P<0.01);IE8组ATP含量极显著高于同周其他三个运动组、IE4组(P<0.01)。I8组和IE8组Ca2+-ATP酶活性显著高于S8组(P<0.05);I8组和IE8组Mg2+-ATP酶活性极显著高于S8组和EI8组(P<0.01);I8组Mg2+-ATP酶活性还极显著高于E8组(P<0.01);EI8组Mg2+-ATP酶活性显著低于EI4组(P<0.05)。结论:4种训练方案中“间歇+耐力”训练对提高股直肌静息ATP含量效果最佳;间歇运动和“间歇+耐力”运动均显著提高股直肌静息Ca2+-ATP酶和Mg2+-ATP酶活性,显著提高骨骼肌利用ATP的速率,加快肌肉收缩速率,提高肌肉工作张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新的康复理论"Prehabilitation",主要从静力性力量训练、动力力量训练、离心性力量以及plyometric练习几个方面论述基于Prehabilitation发展力量的方法手段,重点从Prehabilitation视角下阐明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动向,丰富肌肉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悬吊训练法(S-E-T)、超等长练习(Plyometric)、核心力量训练(Core Strength Training)等,Prehabilitation的性肌肉功能训练在运动实践中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肌肉力量振动训练的主要作用目标,以加深对振动训练的认识.方法:通过人体对比实验(有附加振动和无附加振动的练习),分别测定人体下肢肌肉向心工作、离心工作和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有附加振动的练习在促进肌肉离心工作及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方面,要明显优于无附加振动练习;在有附加振动练习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肌肉中的弹性成分是振动训练主要作用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发展肌肉爆发力的“最大动量训练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一项实验性研究报告,目的是验证作者提出的“最大动量训练法”设想。作者采用瑞士产Kistler测力系统,测定了17名受试者腿部力量训练的动作。根据所获动力学数据确定了受试者所应采用的适宜载荷量;然后对17名受试者进行了三个月的力量训练。前后的实验材料分析对比得出结论:1.载荷量变化时,人体完成动作时的肌肉输出冲量不同,且存在极值。2.用输出冲量极值点所对应的载荷量来训练肌肉力量,能更有效的发展肌肉的爆发性力量。3.用动力学指标来确定载荷量的方法,较合理的考虑了人体自重、不同练习动作差异、肌肉成分差异和完成动作速度等问题。使力量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强度功能性训练的科学背景、概念认知、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异同,以及在大众健身中的应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高强度功能性训练是以高强度间歇训练、抗阻训练等训练理念为基础,结合功能性训练的基本训练思想,形成的以动作模式为逻辑起点,以高强度为基本原则,以间歇时间为调整手段,以提高参与者有氧和无氧供能能力、动作质量和体能储备为目标的训练方法;动作模式与间歇时间不同是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差异性所在;高强度功能性训练在大众健身中能够有效强化新手锻炼者和部分女性参与者的训练动机,进而对优化运动表现起到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研究在不同振动波条件下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33名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方向振动波的条件下进行负重蹲实验。以三维影像与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系统采集跳深和负重蹲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以瑞士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在不同速度时向心、离心运动的肌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认为,振动波方向影响肌肉振动训练的效果。振动波方向与肌纤维纵轴之间趋向于垂直状态或形成较大角度时,振动波能够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振动波与肌纤维的角度过小或成平行状态时,振动波对肌肉的刺激作用便相对较小。肌纤维受到与其呈大角度的振动波的作用时间越长,便越能对肌肉能力的增强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学生热环境下运动的热调节能力和生理变化情况。将18名男性大学生自愿者随机分为热环境运动组(HE组)和室温对照组(NE组),以55%VO2max强度分别在38±1℃和26±1℃环境下(相对湿度皆为73%±3%)进行60min功率自行车运动。每15min测定两组HR、RPE值和直肠温度,统计热环境下HR和RPE的相关关系;测定两组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总出汗率、总出汗量、血尿素和疲劳指数。结果得出:两组被试运动15min HR、RPE组间差异不显著,但30min后HE组HR、RPE值显高于NE组并持续到运动结束;热环境下HR与RPE呈高度相关(r=0.839,P<0.01);运动过程中,NE组Tre低于HE组,运动30min后差异愈发明显;运动前后NE组体重丢失、总出汗量、总出汗率均低于HE组(P<0.05),BUN和FI明显低于HE组(P<0.01)。结论为:热环境下运动对HR、RPE、Tre的刺激更为深刻,并且体重丢失、脱水更为严重,更易导致肌体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