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术     
G852.014.87 20010895武术竞赛中“指定动作”稳定性的心理分析=An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required movements”stability in Wushu competition[刊,中,I]/梅汉超,陈少菲//湖北体育科技.-2000.-19(2).-224-26 参2(XH)武术//比赛//心理素质//分析//规定动作“指定动作”是武术竞赛中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提高了比赛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本文针对运动员在完成“指定动作”时出现的紧张状况、表现形式和紧张产生的原因等心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表象意识在竞技武术"指定动作"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心理学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对武术运动员高难度“指定动作”的完成,提出较为有效的表象意识手段,在避免减少受伤的情况下,促使运动员尽快掌握“指定动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武术自选套路指定动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 ,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结合 ,逐步实现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战略目标 ;也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体育竞赛需要 ,武术竞赛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1996年新的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 ,自选套路中的指定动作的起用 ,使武术竞赛更具可比性、区分度和公平性 ;同时也使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和风格特点 ,而且还要高质量地完成指定动作 ,方可取得优异成绩 ,指定动作的训练已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完成指定动作的稳定性。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2 0 0 0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武术自选套路长拳、南拳、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太极拳的男、女运动员。1 2 研究方法统计 2 0 0 0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武术自选套路比赛的运动员指定动作完成情况 ,并对指定动作扣分情况进行整理 ;问卷调查参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 ;访问大会比赛的专家裁判员及部分省市教练员和运动员。2 结果与分析2 1 指定动作的概念指定动作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公布下一年武术...  相似文献   

4.
武术套路竞赛的新规则在保持武术的本质特点和遵循“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继承发展创新”和“高、难、新、美”的精神指导下,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全国武术界部分专家教授和优秀武术运动员,创编了自选套路的指定难度动作,旨在起到规范化的导向作用和对即将要执行的新规则中运动员的创新难度动作设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术指定动作强化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指定动作在套路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演练水平的高低是高水平运动员竞争的要点。我省武术运动队以提高指定动作演练水平作为“九运”夺牌的突破口 ,调动现有的一切科研和训练手段 ,赛前封闭式强化训练 ,在“九运”决赛中以一银、总分 47分排名全国第 6位 ,超过预期目标。探讨所采取的部分比较成功的科研措施 ,希望对今后的科训工作能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术自选套路比赛中难度动作的展现,进一步诠释了“高、难、美、新”的规格指导,自选太极剑属于自选太极类项目之一,其风格特点源自于太极风格,套路里的难度动作在发展有相似而求异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其难度动作的技术特点。结论认为:从最初的“指定”难度动作到“自选”难度动作,从难度动作编排位置集中化逐步趋于全盘化;从“静态平衡”难度逐步到“动态平衡”难度,使得自选太极剑难度技术更加丰富,同时也应注意平衡难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九运会南拳比赛指定动作的特点与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峰 《体育科学》2004,24(2):45-47
通过比赛调研、技术分析、训练实践等方法,研究九运会南拳比赛指定动作的特征,探讨提高指定动作演练成功率的训练规律。认为提高指定动作的演练成功率,是决定南拳套路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制胜因素,是专项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优秀运动员个体专项素质评价标准、技术诊断标准和运动负荷监控模式等指定动作训练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8.
优秀武术运动员指定动作训练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填表和座谈两种方式对武术专业53 名优秀运动员指定动作训练损伤及其它损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武术运动员损伤以膝、踝关节、胫骨膜、腰肌、小腿肌内为主;动作难度大,身体素质要求高是指定性动作损伤的主要原因;落地支撑腿的膝、踝关节损伤、胫骨膜炎症等疲劳性疾病,与指定动作练习有关,局部负重过大、过度疲劳、身体素质不够等,是构成指定动作训练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拳类自选套路指定动作的内容结构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访谈和临场的观察与统计,对构成指定动作的单个动作、二元组合动作及多元组合动作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指定动作构成元素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都是以跳跃、平衡、腿法动作为主组成的难度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与组合类型,其难度大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对参加九运会武术套路预赛太极拳全能运动员指定动作的扣分情况进行统计处理,扣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专项素质和技术要领的掌握以及赛前的战术安排有关.对教练员、运动员今后太极拳指定动作的科学化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体操技术动作结构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知识定向的讨论 ,提出基本技术动作的四项主要特征及不可缺少的理论认知结构 ,以期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圆道观哲学思想是以圆周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反馈为特征的宏观哲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规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圆道观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太极拳行功走架、气机运行与理法中的"圆"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肢体运动到气机运行,无不遵循着圆道螺旋运动规律;同时,太极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圆道智慧——智圆思维与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背越式跳高为实验项目,根据其技术特点进行设计和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结论为:在较强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中,人具有无意识地做出某些有关具有创始性的动作的能力(简称“无意识创造能力”)。利用这一能力可加速背越式跳高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学分制背景下,通过对校本化实施模式相关概念的解读,以“必修+校定必选+任选”项目为特色的校本化实施模式为例,对该模式的主题、依据和结构等进行分析,,也并实例来阐明“校本化”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测试法、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2017《全国校园健身操成套规定套路》7-9级成套动作。研究说明:2017全国校园健身操7-9级成套动作拥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和音乐风格,音乐速度、路线和转体变化难度也在逐级增加。体现健美操编排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时尚音乐的搭配充分展现时尚健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Hiking physiology and the "quasi-isometric" concep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heart rate of a planing-dinghy sailor, in winds of 4 - 5 m . s(-1), is in the range seen in aerobic athletes, yet oxygen consumption (VO(2)) is roughly half that of the same individual cycling at that heart rate. Thus, although upper-body dynamic activity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he dominant physiological demand must be the "quasi-isometric" stress on the lower-body anterior muscles - especially the quadriceps, which appears to impose 40 - 50% of the total oxygen demand in a typical hiking posture. Therefore, a non-trivial part of the sailor's fitness training should involve sustained quadriceps stress. Estimates of this stress on water vary widely in the literature, but about 25 - 30%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 tallies with endurance times recorded both in the literature and in an outline of new work reported here. Muscle blood flow is restricted under such a load, but not occluded. Laser Doppler measurements of femoral blood flow on a leg-extension ergometer found similar values during 10 - 30% MVC, much less at 40%, and marked hyperaemia on relaxation from 20% MVC or more - implying metabolic debt. Adding low-amplitude alternating leg movements while holding the same overall load stationary, and therefore increasing only internal not external work, further elevates blood flow and VO(2) both during and after exercise. Femoral-vein lactate concentration is also higher after these movements. Speculations that unusually dynamic lower-body movements by elite sailors might assist hiking endurance are not supported by these findings. Nevertheless, afloat or ashore, capillary lactate concentrations hardly ever exceed 5 mmol . l(-1), even during the post-exercise surge - challenging assumptions that the quadriceps had been profoundly anaerobic while under load. On the contrary, it appears that aerobic metabolism contributes substantially, if not completely, to energy supply.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elite sailors with aerobic athletes suggests that isometric endurance at a given percentage MVC does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ut the sailors have higher MVCs. In individuals not highly strength-trained, greater electromyogram activity immediately before capitulation than in an MVC performed while fresh indicates that physiological (not just volitional) limits have been reach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terature and the outline of my recent work with colleagues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predominant physiological load during single-handed dinghy sailing is quasi-isometric in form and accounts for roughly half of the metabolic demand. Any more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physiology of hiking will require simultaneous on-water measurement of electromyographic,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indicators in sailors extending from club to Gold Medal standard.  相似文献   

17.
第40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技术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当今世界女子高低杠技术发展的新特征.发现:使用D组以上难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更多动作构成"两串以上"具有高连接价值的"直接"来获取连接加分,并促使高、低两杠动作完成更加紧凑、流畅和具有观赏性将是女子高低杠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向.其中,由低杠换握高杠的动作将加难,"扭掏"系列的高难度也将增多,而增加高难度的单动作和完成高连接价值的"四连接"还将是女子高低杠A分动作编排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前8名单杠决赛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成套动作选择以Ⅱ、Ⅲ组动作为主,动作难度集中趋向C、D、E三个组别,A、B组动作使用数量锐减,并向着F、G、H组更高难度动作不断努力;(2)第Ⅰ组动作中大回环转体类动作成为首选,第Ⅱ组动作形成特卡切夫类、马尔凯洛夫类、空翻越杠类"三足鼎立"局面,第Ⅲ组动作中穿衍生动作为主体,正、反掏类动作使用稳定,第Ⅳ组下法仍未打破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类动作的垄断局面;(3)"特卡切夫类+特卡切夫类"仍为编排主流,"马凯洛夫类+马凯洛夫类"成为编排亮点,"空翻越杠类+空翻越杠类"成为编排"杀手锏",连接串由"二连飞"向"三、四连飞"跨越发展,使动作连接技术更具惊险性、欣赏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需要出发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卫生保健教育、健康的自我保护教育和健康的运动行为教育等方面的预防保健教育的现状分析 ,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 ,并提出预防保健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角抵”和“手搏”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文献资料中还存在有相关“角力”、“角抵”、“角抵戏”、“手搏”等词语混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古代武术典籍的研究。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竞技活动“角抵”和“手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角抵”与“手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对研究古代武艺至关重要,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