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中的习题,内涵丰富;教学中若重视对课本习题的思考、研究,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潜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则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仅就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 P_(117)B 组第2题予以说明.习题已知:如图1,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开发课本题目的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寻求课本例题、习题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联系 ,从而进行类比、联想、发散、深化和推广 .本文结合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数学》第二册 (上 )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中 ,有关抛物线焦点弦、定点弦性质的例题、习题探究过程 ,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1 多题一组 ,形成题链 ,加强题与题之间的横向整合 ,在反思探究中深化和推广如下三道题 :题 1  (第 119页第 7题 )过抛物线 y2 =2 px(p>0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 y1、y2 ,求…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本中习题进行一题多变 ,对加强学生“三基”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及创造性是十分有益的 .特别是高考复习时 ,能够避免题海战 ,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之功效 .现以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必修 )第 99页习题第 8题为例加以说明 .原题 过抛物线 y2 =2 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A、B的坐标分别为 (x1,y1)、(x2 ,y2 ) ,求证 :y1y2 =- p2 .证明 (略 )1 逆向变换变题 1 已知抛物线方程 y2 =2px ,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其坐标分…  相似文献   

4.
课本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中考命题的基石,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探究一道源于课本习题的中考题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解后反思,训练学生的求简思维,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陶冶数学美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不难发现许多考题是由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改编而成的 .因此 ,如何发挥例、习题的功效 ,是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课题 ,笔者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作法 ,供大家参考 .一、一题多变 ,激活思维的发散性例 1  (解几课本P10 1习题 8)过抛物线y2 =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 ,求证 :y1y2 =-p2变题 1:判断例 1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 .变题 2 :条件同例 1,若两交点的横坐标为x1,x2 ,求证x1x2 =p24变题 3:将例 1中的“焦点F”更一般化为“点M(m ,0 )在抛物线的…  相似文献   

6.
课本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涵盖和引申。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起巩固知识,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其中一些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挖潜改造等方式的加工处理,对学生智能开发、创新思维培养、思维素质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现以高一化学课本中几个不同类型习题为例谈一下我的做法和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教学试题的原始生长点,回归课本,读懂课本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步骤.教学中的例习题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性的范例作用,极具开采价值.从课本例习题出发,培养创新意识,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教学中把课本发掘成一座金矿.下面笔者从实际出发,试图探索挖掘课本例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一题多解——诱导解法的发散例1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2y=4x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见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118页例1.)分析教材的解法一不仅运算量大,而且当题目的综合性略微提升或含有参数时,就会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重视课本例习题的探究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并提出问题 ,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立体几何》中一道典型习题的研究 (拟编、变形、引伸 ) ,对立体几何中的射影、角和距离、面积和体积等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系统的复习 .原题 《立体几何》(人教版 ,课本 10 3页第 3( 1)题 )已知正三棱锥P-ABC的底面边长为a ,侧棱长为b ,求它的体积 .     图 1分析 1 如图 1,过顶点P作PO ⊥底面ABC于点O ,则O为△ABC的中心 .连…  相似文献   

9.
课本习题往往是考试题的基础.将课本习题弄懂了.真正掌握了解题方法.考试题自然也就会了. 原题 (课本复习题10第5题)某学校的学生来自甲、乙、丙三个地区,其人数比为2:7:3,如图1所示的扇形图表示上述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一题多解是我们经常倡导的高效学习方法,但面对具体问题,如何进行多方位思考,灵活求解呢?这里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例,给出多种解法,与同仁探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69页第6题:已知数列{an}中,a1=5,a2=2,an=2an-1+3an-2(n≥3),对于这个数列的通项作一研究,能否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如何科学地利用教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关键是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例、习题的潜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一、分析例、习题特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本图:(几何第二册24页的全等变换图形)如图1,这是一个旋转变换的基本图形,巧用这一图形,可使许多几何证明题一目了然,证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课本题1:(几何第二册29页例4)已知如图2,AB=AC,AD=AE,∠1=∠2,求证:△ABD≌△ACE(证略)课本题2:(73页7题),已知如图3,△ABD和△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EB=DC…  相似文献   

12.
习题: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是y1,y2,求证:y1y2=-p2(人教版<解析几何>第二章习题八第8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课本习题 ,引导学生作一些开放性思考与探讨 ,对调动学生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 ,极有好处。九义制初中教材《代数》第三册第 77页第 2 0题 :“如图 ,在△ABC中 ,∠B =90°,点P从点A沿AB边向点B以 1cm/s的速度移动 ,  相似文献   

14.
习题(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上)第137第5题)在数列{an}中,a1=1,an 1=3Sn(n≥1),求证:a2,a3,…,an是等比数列.这道课本习题蕴涵着通项与求和的基本关系和内在规律,具有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教学功能与科学价值,也是命题专家十分看好的命题原型,并在尊重原题的基础上演变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高考试题.演变1坚持条件中Sn与an 1的线性关系Sn=kan 1,改变设问方式例1(2005年北京卷文)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1,an 1=13Sn,n=1,2,3,….求:(1)a2,a3,a4的值及数列{an}通项公式;(2)a2 a4 a6 … a2n的值.解:(1)由a1=1和an 1=13Sn,得a2=31S1=13…  相似文献   

15.
韩敬 《数学教学研究》2014,(1):33-35,51
课本中习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习题潜在的结论和变式题,通过一题多变、一图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来培养他们类比、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例题、习题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有意识地进行长期渗透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住教材中某些例题、习题的重要结论 ,不仅可以扩充知识容量 ,增大思维跨度 ,还可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高中课本中的一道立体几何习题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习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问题 如图 1,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是θ1,AC在平面α内 ,BB′⊥平面α于B′,AC和AB的射影AB′所成的角是θ2 ,设∠BAC =θ ,求证 :cosθ1·cosθ2 =cosθ …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二册 (上 )有这样一道习题 :过抛物线y2 =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 ,求证y1y2=-p2 .这道题并不难 ,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思考的 :先设过焦点的直线方程为y=k(x- p2 ) ,代入抛物线方程 ,消去x ,得到一个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然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得 .但作为教师 ,对这道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事实上 ,这是一道典型的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掌握处理直线与二次曲线有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好题 .首先 ,在肯定学生解法的同时 ,应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 :在设直线的点…  相似文献   

18.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解题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目标.一题多解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题多解,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思维训练功能,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一道课本习题解法的挖掘为例,谈谈“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题1(课本96页第4题)△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的斜率之积等于-49,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答案:x236+y216=1(x≠±6))题2(课本108页第1题)△ABC边的两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49,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答案:y236-x281=1(x≠0))以上两道题看似简单,但却蕴藏着一定的联系与规律,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深入探索,必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1对习题的探究提出问题上面两道习题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什么情况下轨迹为椭圆?什么…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课本中的许多例题、习题都是我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原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题论题,而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把它们挖掘出来.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以教材中一道解析几何习题为例加以说明,以激发学生研究课本习题的兴趣.原题:求证两椭圆b2x2+a2y2-a2b2=0,a2x2+b2y2-a2b2=0的交点在以原点为中心的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