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言"、"意"两个命题出发,着力将"言外之意"渗透入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阐述其在不同部类中的内涵相通之处,彰显出诗文之含蓄,画作之悠远,书法之隐忍,音乐之精深,园林之妙藏,在实践中见出真性,体悟出一番人生哲学与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2.
黄敦兵 《江汉学术》2011,(1):99-104
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敌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著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4.
"人文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文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马克思"人文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文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5.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时期,向秀、郭象以"各适其性"注庄子"逍遥遊",虽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终被支遁"逍遥义"所取代.因为支遁以"乘天地之正"诠释逍遥,正好与庄子"逍遥"本义相合.逍遥遊是庄子理想人格"至人"的精神状态.必须从主观上消除小大、是非、贵贱乃至物我等对立观念,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法律之林独树一帜,"天理"、"人情"、"国法"之交融是其表征之一.分析其成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生活的主题,是"好"生活的主旋律.对热爱生活者来说,幸福就是一种机缘,是对他们执著生活态度、卓越品性的一种奖赏.为了幸福的教育原理就是将学生导入幸福之"道",进而让他们自由地走出自己的幸福之"路".教育必须诉诸于对学生需要、理想的引导,关怀、体悟能力的培育,关涉幸福之品性的砥砺以及鼓舞学生去创造生活等行动来努力成就学生的幸福生活.幸福之教是可为性与不可为性、直接之教与间接之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墨辩>伦理学是指在经、说、取范围内,探讨人类群体生活的行为规范、人际互动的原则、道德实践的抉择等思想.<墨辩>的伦理情境,其范围着眼于天下人,为求兴天下人之利.其统合主客的价值论,以"义"为标准,以"义"为道德判断的根据.不但看重行为主体之动机,也重视行为实践之成效.面对天下人,可分为伦列之爱、平等之爱、志功为辩之爱、及牺牲之爱.其中,最高情操的牺牲之爱,为墨家摩顶放踵之兼爱精神的表现.于道德实践中,<墨辩>伦理学十分重视两而勿偏之"权";利害的权衡,必须对未来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加以把握、评估、比较.并以"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为原则作取舍.<墨辩>伦理学有助于现代伦理生活之省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南泉普愿之所以成为禅宗史上深具影响的人物,就在于其禅的"游戏三昧"旨趣.正因深"得游戏三昧",其禅理才能上合"性空缘起"之旨,下能超越"即心即佛"带来的时弊.游戏三昧既是南泉设立宗派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禅学的价值之所在.因而,它也是本文解读南采佛性思想与其"独超物外"、特言独行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3.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曾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之举.关于呼池苑地望,颜师古注以为是"中山之安定".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综合分析,安民县即呼池苑在安定郡,具体地望当在泾水支流古汭水(今黑河)源头所在的甘肃华亭县一带.颜注显误."呼池苑"一名因何而来,历来无解.出土于古要册湫的战国时期秦王诅楚王的"亚驼文"之"亚驼",宋人董逌以为读作"滹池"(滹沱);裘锡圭先生进一步考定"滹池"(滹沱)乃"亚驼文"所告之水神.考之史乘方志,发源于今华亭县的泾水支流黑河古称汭水,该河又称滹沱河,呼池苑即因此河而来."亚驼文"所告之水神虽然是古汭水即滹沱河,但告神之地却不在古汭水即今黑河,而在同属泾水水系又河口非常接近的泾水支流的支党河,该河发源于古要册湫即今正宁县湫头乡一带.古要册湫唐宋时曾以"灵异"著称,亦可证其在先秦时是与朝那湫并列的秦人"诅楚"告神之地.  相似文献   

14.
忠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二者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古以来,"忠"和"孝"的含义颇为广泛,本文仅限于探讨"忠君"之"忠"与"事亲"之孝.西晋初年,李密以尽孝祖母为由婉拒晋武帝诏征,得到允许,并嘉其行,从中反映出西晋忠观念的淡化和孝观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袁行霈先生主编之<中国文学史>认为,杜甫在长安时期"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就已经破灭.然而,大量诗证说明:杜甫"致君尧舜"的理想一直没有破灭,其致君之努力直至终老.  相似文献   

16.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之才力有大小,识见有广狭,情趣有雅俗,学养有高下,故"知音"有不同层次之分;然人之进化发展,又可致"知音"层次发生位移,是亦为"知音其难"一大成因,此乃刘勰一疏略之处,斯文仅作补充.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称之为"大学之道",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沿用先秦"大学之道"的概念,阐述了他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思想.笔者在研究"大学之道"源与流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价值观时,应该结合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