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南传播》2022,(8):151-153
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行黄坤明作视频致辞8月9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以视频方式出席论坛并致辞。黄坤明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倡议提出以来,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成效显著,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暖意融融,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肩负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印证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沿线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潘俊强 《中国记者》2024,(1):102-103
<正>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成果斐然。“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约而至,宾朋满座。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我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相关论坛及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对过去10年的总结,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宣示。如何报道好我国这次主场外交盛事,也考验着每一名参会的记者。现在回过头来复盘这场新闻报道的硬任务,  相似文献   

4.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7,(19):60-61
今年5月14日到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它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该论坛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它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报道好本次高峰论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就成为国内各大媒体特别是对外传播媒体最为关心的事情.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从4月底就开始“一带一路”预热报道,5月8日正式开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CGTN积极调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报道员和全国各地记者投入本次报道.本文以CGTN的本次论坛报道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相似文献   

5.
季峰 《青年记者》2016,(26):65-66
“一带一路”最早出现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随后,同年9月,习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合作发展的倡议和理念,它意在依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力共生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陈华健 《今传媒》2024,(2):87-90
中国和伊朗作为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两个重要文明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这一纽带展开了紧密联系,推动了双方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本文回顾了中伊双方通过“丝绸之路”这一纽带所创造的文化交流史,指出这一历史既有利于持续深化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又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伊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更加良性发展的中伊文化交流模式及其相关策略,旨在树立“一带一路”友好合作的典范,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合作与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书院”这个起源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组织,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欧美国家。在中国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背景下,书院文化能够充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可以成为“文明之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书院为载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聚合、创新、传播、互鉴,通过联合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国际书院联盟”、打造国际“书院之旅”黄金旅游线路、培育“书院游学”人文交流项目等举措,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步推进,我国出版业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归纳了相关国家出版业在行业管理、阅读、教育与少儿出版、网络销售等四方面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版业合作的特点,指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需顺应大势,苦练内功,从“写意”到“工笔”,充分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原理,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真实动人的素材。2023年,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湖北日报重点策划推出鄂州花湖机场国际传播报道,为本地工程赢得全球喝彩。该报道全网传播量破千万,被多家央媒转载推荐。本文将以其创作实践为例,浅析省级党媒如何做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报道。  相似文献   

10.
李琳  周翔 《青年记者》2017,(9):43-4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国际关系背后的力量角逐和利益纠葛,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国际社会制造的话语困境,并力争“一带一路”话语主导权.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当前,中国的英文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报道与解读.针对“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许多研究非常关注新媒体的传播和融合媒体问题,但是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最重要的仍然是理念问题而不完全是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问题.①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对外合作更为直接、更具先锋开拓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王恬  倪涛  张健 《新闻战线》2023,(23):22-25
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与价值追求。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找准共建国家间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围绕“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开展相关内容的国际传播。善用软传播、暖传播,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共情话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真正推动区域间互动发展的贸易网格,既牵涉历史性共同体叙事,也体现在地化过滤机制。沿线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意义建构有怎样的理解和在地化处理?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需回溯至“丝绸之路”概念。以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研究框架,对伊朗官方媒体伊通社自有英文报道以来的丝路话语文本加以分析,勾勒伊朗丝路观的研究及话语流变并寻求流变背后的当代社会意义解释。以往伊朗丝路观更多从民族身份建构出发,在纵向差异性时间轴线上形成以民族为单位的自我历史叙事。在我国“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机遇的推促下,伊朗官媒从“丝路话语”转向“一带一路话语”,并逐渐走向以区域和地缘为书写单位的叙事格局中,将以往民族史式的时间线带入到更具统整意义的区域空间框架中。  相似文献   

13.
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媒体积极倡导的“替代性叙事”成为国际传播“南方转向”的重要表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相关国家媒体的扎根研究,发现:南方媒体通过构建“替代性叙事”积极汇入全球发展大变局,形成当代国际传播的“地方知识”,打破美西方主导性叙事的迷思,推动了国际传播超越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南方转向”。  相似文献   

14.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奋发有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明显的成效。特别是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通过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硬实力的支撑,各种合作项目、中国商品、中国制造等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为我国国际传播奠定了扎实而良好的基础,更为提升我国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振武  杨鹏 《档案时空》2016,(12):13-16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档案史上的奇葩。在古丝绸之路开通两千多年后,中国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项顺应世界潮流、繁荣地区经济、促进文明交流的重大国家战略。这条文明走廊上汇集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古国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在推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有必要从跨区域、跨文明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档案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郑天 《青年记者》2016,(18):61-62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习近平同志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这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2月25日和26日的人民日报“钟声”栏目刊发《丝路精神,贯穿古今开新篇》《开放包容,携手发展谋共赢》等文章,清晰深刻地阐释了“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积极.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部署,也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本文梳理了相关国家官方、学界及媒体等主体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反响,并指出应有针对性地探索对外传播重点,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增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之一,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重大主题之一。在共建“一带一路”大合唱中,“武汉力量”引人注目,硕果累累。2023年,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创新之光》报道组多次出海完成报道,扎实锤炼了记者的双语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核心,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进行全面解读,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打造新的国家形象的具体呈现.该片以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为视角,探寻如何实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以及和平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经典、以“他者”视角融入“世界共同体”、以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助力文化行业繁荣,以文化记忆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