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语言贫乏,思想情感贫乏。习作素材匮乏,就如同无源之水,即使拓展再大的空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习作.”“我的习作怎么写都是一个样,没有什么提高,没兴趣.”究其原因,皆因习作很难.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验成功,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具有魔力的作文课——现场游戏作文教学设计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是让学生们接受指导后回家完成,倘若要求当堂交,恐怕有半数学生难以成文。究其原因,除学生组织语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外,问题的关键在于素材的缺乏。学生写作运用到的素材不外乎有两个来源:参与生活和阅读积累。由于环境的局限,习作指导课不能在当堂重现素材,学生们也没有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唯有寄托于记忆储备和阅读积累。如果教学过程对记忆的刺激达不到足够的程度,或是平时积累不足,学生就会陷入“无米可炊”的困境,就只能等回家“做”文。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堂提供或生成写作素材。因此近三年来,…  相似文献   

4.
习作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难教难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习作素材积累不够,因而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鉴于此,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习作素材,是解决“学生习作难”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强调了用兵打仗,粮草的重要。习作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打好习作这一仗,写作前“粮草”的准备至关重要。正如课标所说:“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又要教师的开源拓流,多方引导。现结合日常习作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也一样,没有素材,就写不出一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在习作课之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搜集素材,准备好与习作话题相关的材料,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为习作打下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9.
调查表明,学生习作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和“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课外阅较较为欠缺,不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平时练笔少。建议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累意识,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引导学生经常练笔。  相似文献   

10.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门的钥匙。只有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才能打开观察的闸门、表述的闸门,鲜活的素材才会跳进习作的“竹篮”。但这满篮的“鲜鱼”总会夹杂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教师要做的.不是关闭学生感悟生活、表述生活的闸门,而是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非常珍贵的习作素材,哪些是必须弃之不用的素材.尤其是引导学生深思这废弃的素材里,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情感而被舍而不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家乡的风俗”是“我”的生活的一种特殊呈现,六年级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于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陌生”是因为学生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寻找习作对策,从单元例文中总结写作方法,力求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表达。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是“课标”对5~6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本学期,我校聘请了六位美国老师进行每周一次的英语教学。这既为学生近距离接触美国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一种资源。半学期下来,学生耳濡目染了美国老师的教学,切己体验,感同身受。感性素材的累积,使得“我眼中的美国老师”呼之欲出。导写过程一、“煽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聊一聊师:欢迎同学们,利用选修课的时间走进周五“聊天室”。今天的话题是——我眼里的美国老师。生:美国…  相似文献   

13.
修订版“大纲”指出 :“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 ,自由表达。”实践也表明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欲望 ,积蓄习作素材 ,掌握习作技巧 ,促进学生尽情倾吐。那么 ,如何遵循学生习作过程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呢?一、开源———自由表达的活径叶圣陶先生说过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读有字书 ,精读博览 ,广为…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变亦不变”的生活中发现新颖、独特、有个性、有价值的习作素材,始终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精心选择,在“以小见大”中捕捉生活中新颖、真实的习作素材,许多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会跃入学生眼帘,促进学生思考,唤醒学生习作灵感。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蜜蜂每酿一公斤蜜,要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要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习作,也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当有丰富多彩的素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一、观察积累法。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习作时却往往空洞无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观察不得法。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出发,着力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使万事万物汇入学生笔尖。一是引导学…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  相似文献   

18.
活动作文是指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在习作前开展诸如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并让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练笔的一种习作形式。活动作文其实就是生活作文,因为它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选自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乐于参加且解决了“有话可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世界性难题。根据调查显示,要解决作文难的问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学生的习作素材。本文根据我县教师的研究成果。从“教材”、“学科整合”、“阅读”、“经历”、“视听”等五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习作素材问题,帮助学生突破作文难关。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蜜蜂每酿一公斤蜜,要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要提炼出一粒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习作,也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当有丰富多彩的素材。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