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是王振铎在《编辑学通论》中提出的两个范畴。从提出者对它们的解释和论述来看,前者实际上是指作者、学者、编辑者、读者及其他一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共同具有的“编辑活动”,后者实际上是把“编辑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缔构的科学”。对此,王振铎近几年来的论述又有所发展。笔者不敢苟同,故作此文。 (一) 阅读王振铎关于“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的论述文字,人们就常会面对逻辑上的矛盾与混乱。 例如什么是他所说的“文化”呢?在“文化的构成”这部分中,王振铎指出:“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二是社会的文化,……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而其“在本书中所用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大文化’概念”。这很明确,王振铎所说的“文化缔构编辑观”中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且“精神”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语、限定语。他又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我们借用这个划分方法,而着重从其中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来考察编辑现象。”这  相似文献   

2.
“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探讨编辑概念时,曾参考西方各种辞书的有关解释,把“编辑”一词的涵义概括为“为出版准备稿件”。“准备”是个模糊语,为了能说明现代图书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又提出了一个内容较详尽的解义方案(见拙文《关于图书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载《出版发行研究》1987年2期)。现在看来,两种释义都有局限性,因为编辑工作已远远超出图书和出版物的范围,最好能找到一种可以涵盖古今各种类型的编辑工作的释义,这就需要探讨古今编辑概念的演变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编辑”一词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编辑”应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全过程。由于其中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因此狭义的“编辑”常指编辑加工这道工序。当然“编辑”一词也用来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对“编辑”或“编辑加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有人说:“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作者写的,编辑只不过把它们收集起来,排个次序,改改错别字,勿需多大学问,一剪一瓶(浆糊)足矣!”有的作者在来稿的附言中则婉言说明:“我的稿子已反复修改过,还请某专家、教授审阅过,请编辑同志放心。”有的则干脆声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  相似文献   

4.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5.
“图书”与“文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目前,对这两个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试图通过时它们的来源、学术界对它们概念的不同认识,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6.
“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概念的提出,绝非搞文字游戏,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责任”与“编辑”二词的两种不同组合形式。“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有各自的内涵。“编辑”一词,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类词性。于图书出版而言,它一方面是指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7.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8.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家报纸用《军令如山倒》的标题,我认为把“军令”和“山倒”放在一起,不妥,写了一个意见,不料编辑先生马上用周立波、杜鹏程的小说中所用此语,说没有什么不对。还有一位先生,各打屁股五十,说这也对,那也可以,而且引《俗语词典》为证。一个标题用错了字,按照现在的规格,可说司空见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山”和“山倒”,确是两个概念,把它们混淆起来是不妥的。 “铜山西倒,洛钟东应”,所谓山倒,其实当时是陇  相似文献   

10.
来源: 这是曹扬先生在《营销编辑——最缺乏的工种》一文中提出的名词概念(全文载于《出版广角》2003年第一期)。 内涵: 营销编辑是在“策划编辑”的基础上分化出来,但又有别于“策划编辑”的概念。从业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市场综合判  相似文献   

11.
新的编辑学理论将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构为“间性”理论,认为四者之间存在着三种“间性”,即“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本文认为,上述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编辑活动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元素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介绍“平衡者”概念的理论渊源,即“间性理论”,认为编辑活动的交互性必然导致编辑过程中各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从编辑活动的实践方面分析不平衡现象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上述诸多不平衡问题,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3.
“编辑”辞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编辑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探索编辑原理的同志往往与编辑史的研究者在“编辑”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分歧。编辑原理的探讨者总认为搞研究史的同志受所谓古代编辑与编纂不分的影响,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泛化了编辑概念;而编辑史的研究者则认为古今编辑概念虽有差异,特别是概念的外延变化明显,而内涵的核心部分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编辑”这一概念一产生便与著述活动划清了界线,不存在混淆的问题。所谓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某些辞义和某些历史事实误解与曲解的结果,也是简单  相似文献   

14.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是以地名命名,以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反映一个地方基本面貌的资料性著述。各级志书一般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5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类专志,内容最多,份量最重,为地方志书的主体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地方志的编辑程序,它是一个编辑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编辑环节组合成的具有编辑功能的有机整体。一部专志(或一个部分)的初稿  相似文献   

16.
“词”和“词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些同志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 “‘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不但报章书刊不敢提及,甚至有些词典也把‘修养’一词一笔删去。好象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文汇报》1979年 8月20日第4版) “从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5日第4版) 上面两例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换为“词”才对。这儿有必要弄清一下“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编辑人员是编辑系统的主体要素。编辑工作的成败利钝,出版物内容的精粗优劣,编辑人员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总体上和本质上说,从事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编辑人员是教育者,是以编辑传播出版物为手段而育人的“灵魂工程师”。鉴于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以当代知识更新之高速化,编辑人员必须终其职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亦即在职教育。编辑人员在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具有成人教育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它又含有双补课的成分,即文化补课和专业基础知识补课。对此,本文提出三个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这三题就是:为什么要实施编辑人员在职教育;编辑人员在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开展编辑人员在职教育活动?一个是“为什么(Why)”,一个是“是什么(What)”,  相似文献   

18.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19.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编著合一”是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说成是古代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或一般特点,讲近现代编辑工作时也屡屡提到‘编著合一”。然而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从来未曾有过什么“编著合一”,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讲“编著合一”的论文很多,对“编著合一”作明确界说的却很少。《编辑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一个论点,犹如凤毛麟角,“古代编辑的特征是编著合一。编著合一的实质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一个著作者当完成作品时也就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编辑者在制作载体时也同时完成了作品,因而也是著作者。古代的写作和载体制作是一并完成的,故称为编著合一。”这段话实在妙不可言。据说,这段话“从写作和传播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抄本时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他是著作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他“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人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者,因此称为编著合一。这里最奇怪的是那个“编辑者”。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编辑者”!研究一番,才知道这是玩弄概念游戏的结果。那位论者把相对于著作的“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然后撇开其中的“收集材料”和“整理”,把“成书”(这里的“书”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