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突破了以课程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的学校德育实践框架,将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体现到了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中小学德育导师制让学校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成功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及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突破了以课程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的学校德育实践框架,将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体现到了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中小学德育导师制让学校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成功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及表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思想品德、感情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进行塑造.本文立足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试从语文德育存在的误区及如何实现语文德育的有效教学两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高金才 《教师》2008,(4):9-10
中小学德育低效的问题一直令人困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亟待抓紧解决,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围绕中小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改革德育教学的方式,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改革德育工作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教育。德育意识淡薄,缺乏优质师资力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是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习惯以德育思维审视学科德育,即着眼于挖掘各教学要素蕴含的德育资源。这虽然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科德育,但也使它陷入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出现附加式的学科德育,忽视教学方法的德育价值,忽视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遮蔽教师完整意义上的育人责任。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这是制约学科德育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德育视角转向教学伦理视角。因为教学是一项道德的活动,合乎道德的教学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教学的道德性应该是学科德育的内在要义。进而,实践学科德育要求教师立足并实现教学的本体价值;发展教学伦理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者的角色;关注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积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7.
1.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落实德育为首的主要阵地。按照现行中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时数达到12000多学时,占学生在校总时数的四分之三以上。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学生每天6-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忽视了这最大一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德育为  相似文献   

8.
从学科的角度看,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学生开展的"社会探究"主要集中在德育课程中。中小学德育课堂上学生的社会探究与社会科学家的探究虽较为接近,但它并不是简单地模仿社会科学家的探究,二者之间在众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德育教师对社会科学家的探究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探究教学中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科学常识和方法,这是探究教学的底线。同时,德育教师应该在德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下,充分发挥社会探究的德育功能,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变革型社会,基础教育目标、环境、关系、文化等场域迎来变革,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有被弱化的趋势,这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加以专业化的干预,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必然从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在现实境遇中,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尚不能适应德育专业化要求,其中德育能力专业化的缺失直接影响着有效德育的开展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在变革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陷入了德育内涵困惑、德育主体困顿、德育能力专业化困局的三重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场域,需要变革传统经验型德育思维,从能力专业化视角审视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合理域限,重点厘清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层次和结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坚持德育首位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陈明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对于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如何才能做到把德育工作放在...  相似文献   

11.
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学科德育建设的成效。对352位普通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学科德育能力基本达到良好水平,但存在薄弱环节;不同性别、职称、任教学段的教师,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其学科德育能力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能力,需要增强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建设意识,提高其学科德育资源开发能力,构建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能力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严能能 《亚太教育》2020,(5):117-117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彰显“以人为本”理念、拓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功能与价值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推动德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是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提高学校育人成效的重要需求。本文以提升德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成效为出发点,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并贯穿于中小学教育过程的始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入德育,能够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品德的力量,促进学生养成优良品质,为学生今后能够真正立足与社会打好基础。通过参阅文献资料,依据小学音乐目前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生德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中小学德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其内容也呈现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中小学德育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从初级层面看,教育学生做感恩之人、宽厚之人、谦和之人、勤俭之人、敬孝之人;从中级层面看,教育学生做好学之人、诚信之人、明礼之人、友善之人、求实之人;从高级层面看,教育学生做爱国之人、崇德之人、守法之人、敬业之人、创新之人、坚韧之人。  相似文献   

15.
“教书育人”乃人民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果只强调传授文化知识,忽视道德教育,就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如何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呢?一、着眼于语言内容,挖掘德育素材。我们强调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并不是说要把英语课上成政治课,也不是说要生搬硬套地加入其他一些德育内容。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些课文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涉及德育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推敲、挖掘,从“对话”或“短文”着手,结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德育渗透效果如何,一要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了有机整合与达成;二要看教师顺利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科显性德育内容的作用;三是看对学科隐性的德育内容是否做到了充分挖掘。但现实课堂中,却存在着学科德育"渗而不透"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德育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德育仍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为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区分不清、德育方法僵化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8.
陈俊光 《教师》2010,(36):27-28
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德育仍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为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区分不清、德育方法僵化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从社会价值取向来制定中小学德育目标政策,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视角来选择德育内容,因而造成对中小学德育内在的二元矛盾,特别是对共性和个性、非理性和理性以及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的忽视,导致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冲突和对立,使得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过度重视其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忽视其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透视中小学德育过程中利己与利他关系重心的失衡状态,可以为复归中小学德育中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张力、平衡现有的失衡状态指出新路径。循此路径,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才能合理对待利己教育,坚持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德育导师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对于德育导师制,首先要准确掌握何为德育导师制、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及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彰显德育导师制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的加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和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等价值;最后在策略选择上应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