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苑彩霞  雷忻 《大众科技》2013,(5):228-229
通过对选修过和没选修过《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延安大学校本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环境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情况,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提供参考。调查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大学健康环保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比较薄弱,《环境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环境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高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促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发展,对西南林学院大学生的公共环境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环境治理、绿色前沿名词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环境管理却知之甚少:这也和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学生的环境知识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得到的相呼应。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环境知识的愿望,但是学校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师资不足是较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境问题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环境问题引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通过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环保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但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不强的因素众多,主要应该从学校教育、新闻舆论、制度设计等方面着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环保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海量的图像信息资源、多种的图像检索途径和动态的网络环境,学习者的信息检索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大学生是获取图像信息的主要群体之一。以大学生为例,调查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图像信息检索行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图像信息检索行为的优化策略,促使学习者积极地运用图像媒介,更好地完善图像知识、参与社会活动和了解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洁 《科教文汇》2014,(28):222-224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海量的图像信息资源、多种的图像检索途径和动态的网络环境,学习者的信息检索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大学生是获取图像信息的主要群体之一。以大学生为例,调查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图像信息检索行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图像信息检索行为的优化策略,促使学习者积极地运用图像媒介,更好地完善图像知识、参与社会活动和了解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保定市大学生对饮用水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为以后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保定市某高校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饮水KAP问卷调查。结果:保定市大学生的饮水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部分行为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饮用瓶装水和饮料行为较女生频繁,部分健康行为的执行率随年级的增高逐渐增高。绝大多数学生想了解关于饮水的健康知识,其中最受欢迎的教育途径是宣传资料和网络平台。结论: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饮水健康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及环境保护行为的现状.方法:自编调查问卷,于2011年5~6月对荆门市50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得分为21~75(59.98±9.83)分;环境保护行为19~75(44.20±9.76)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认知度相对较高,环境保护行为较差,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环境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8.
薛彩霞  李桦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231-240
在将环境知识分为系统知识、行动知识和效用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秦巴山区498户茶农的调查数据,运用Bootstrap方法探讨社会规范情境下环境知识、环境能力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在系统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过程中,以及在行动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环境能力在行动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社会规范在行动知识通过环境能力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为正.由此提出政府应全面提高农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并塑造亲环境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因素,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试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表现入手,充分阐述了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15,(6):50-52
目的: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居民环境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以及对环境健康教育需求的状况。方法:采取读录式问卷调查,选取昆明市船房社区的居民为目标群体,共100份。结果:1多数居民认为船房社区存在环境污染,主要是垃圾污染,夏季最为严重。247﹪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对健康有较轻影响。350﹪的居民认为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环境与健康方面知识的机会很少。结论:被调查社区居民掌握一定的环境健康知识,但掌握度不够深,获取知识途径较少,为此,开展相关的环境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环境素养提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开展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效果实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在环境知识、对校园环境的认可度、环境行为的参与度等方面经过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后提升的幅度不大,但是在环境意识方面却大大地得到了提升。这反映了这种泛化目标性的环境教育形式不能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效果,然而可以增强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从而为环境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了解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非常重要.在对6643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因素、对气候变化了解和关注程度、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的认知程度、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程度对大学生行动意愿有显著影响.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注,提升对于气候变化影响认知、国际社会应对行动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  相似文献   

13.
刘秀娟 《科教文汇》2011,(6):106-107
目前,环境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就必须要从普及环境知识入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已迫在眉睫。环境教育作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为中学生环境教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中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所以从教育入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郭艳涛 《科教文汇》2011,(24):121-12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化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前,劳动教育在大学生获得感培养方面仍有可提升之处。该文通过互动仪式链视角“情境”“符号”“情感”的核心要素,分析大学生劳动获得感现状,发现大学生存在身体在场空置、符号动力不足、情感体验式微的困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了提升大学生劳动获得感的本土实践,创建中微观情境,打造显性认同的劳动符号,实现情感体验的延续,切实聚焦劳动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和获得共享,实现劳动有所获、有所得,推动大学生劳动获得感提升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陈辉 《科教文汇》2011,(33):162-163
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日益增多,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生存的最大危机。我们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灵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从中学生物教学的角度,对于加强学生环保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王仓 《科教文汇》2014,(15):9-9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采取人文关怀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做好大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满足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之深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大学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沦为了社会"失宠儿"。究其原因,缺乏责任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大学生的责任感会日趋淡化,高等教育应该怎样重新唤起大学生的责任感,本人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大学生责任感缺乏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责任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焦学峰 《科教文汇》2020,(10):34-35
教育方式与教育需求相适应是当前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点课题,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机遇与挑战,对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本文探析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重点研究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其具体创新措施。搭建适应于微时代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