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稍一留心,手头就剪辑了几则假记者的报道:假记者雷嗣建在郴州市落网,冒牌记者史明高在盐城市被抓获,假记者卫晓午在伊川落入法网……这些假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被揭露前曾瞒过不少人的眼睛,都捞到过不少好处:或饱餐酒肉大宴,或获取大量财物,或骗得巨额现金,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假记者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他们的骗局为何经常得逞? 现在,记者是个热门职业,虽说不上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处处受人尊敬。有的人崇拜记者并非都因为记者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报道新人新事,  相似文献   

2.
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发现,利用节庆及婚丧嫁娶收受礼金的问题仍在许多地区和单位存在。自中央八项规定发布,至今年9月30日,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万多个,其中“大操大办婚丧喜庆”、“收送节礼”的案发率排名第四,5000余名干部因此被处理。据称,造成这种腐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违规办宴的干部“多半手握要权”,第二,“参加宴者往往怀揣目的”,利用节假或婚丧喜庆来贿赂干部。  相似文献   

3.
如皋的寿星众多,是中国六大长寿县市之一,而如皋历史上的寿星更是大有人在。笔者前不久无意间翻阅了《如皋县志》,了解到《如皋县志》将历年来的长寿之人辟了专目进行了记载,其中,《如皋县志·嘉庆志》还记载了如皋有两位寿星参加乾隆年间的“千叟宴”的一段史实。现将有关“千叟宴”及如皋寿星赴会的盛况略加介绍,以飨读者。“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庆贺寿辰而举行的盛大的庆祝活动,届时,各省官员、士绅、老人进京赴会祝寿,这项活动在当时被称为“千叟宴”。关于“千叟宴”,史料记载,有清一代,康熙、乾隆两帝共举行过6次,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  相似文献   

4.
<正>提笔写此短文的这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古语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明代《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相似文献   

5.
1927年10月初,弘一法师到上海,父亲与夏尊、丰子恺、李石岩、周予同及日本居士内山完造在功德林摆斋宴,欢迎弘一法师。斋宴后,一起去拜访印光法师。弘一法师是印光法师的皈依弟子,故一方敬礼甚恭,一方颠头受之。①10月8日父亲写成的《两法师》,记叙了这次斋宴和拜访。这篇散文自“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起,几乎全部纪实,很像纪录片,至多在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剪裁方面稍稍下了些功夫。文章中描写了弘一法师的相貌“清癯的脸,颔下有稀疏的长髯”,“带笑的容颜,细小的眼眸子放出晶莹的光”;衣着“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到寺…  相似文献   

6.
浅议档案“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期以来,人们大声呼吁严厉打击假酒、假烟、假药、假种子及其他假冒伪劣商品,与之相比,近年来出现的假户口、假文凭、假证件、假合同、假帐本、假报表、假公文等“假档案”的危害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档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假档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因凭空捏造和不切实际而产生的;二是在管理中因篡改、撤换而造成的。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某些权力机关和某些领导干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事实产生的档案。其二就是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而私自伪造档案。可以说,“假档案”的存在和泛滥…  相似文献   

7.
这不是天方夜谭: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喝到了假“五粮液”酒。假冒伪劣产品近年来像一个幽灵,侵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几乎无孔不入。假烟、假酒、假时装、假化肥、假农药、假自行车、假手表、假人民币……一时间,农药不杀虫,人药不治病,水泥不凝固,钢材是废铁。刚买的鞋,脚未穿热就裂缝;省吃俭用买的彩电,刚看几天就出毛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期以来,期刊的信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质疑:非法医疗广告、药品广告和保健品广告在一些期刊招摇无忌;假新闻、假纪实、假内幕、假秘闻盘踞在一些刊物上“摇旗呐喊”,“学术腐败”的战略重地也转移到了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以大跃进的膨胀速度发表,而其学术质量学术标准却大大降低,学术尊严和规范受到动摇;为了经济效益和广告收益,违规经营,隐瞒印数,虚报市场……  相似文献   

9.
一位朋友在看电视新闻时,对我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是内容假、拍摄真,你看那烟火、死相。而一些电视新闻呢?是内容真,拍摄假。”乍一听,不禁纳闷,既然内容真,怎么会拍摄假呢?稍一想,原来,朋友所说的“拍摄假”,指的是观众对新闻的感觉失真。举个例子,前不久,一家市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由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几个贸易市场突击抽查。但检查还未开始,电视台的录像  相似文献   

10.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1.
有些报纸的会议消息,为什么至今少不下来,短不下来?其原因之一是:“盛情难却”。记者案头的“请柬”(及类似请柬的电话、口信)总是接连不断,热情邀请,情真意切。记者觉得"盛情难却",去了。主人见记者光览,总是倍加关照,设"宴",赠纪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形式主义、浮夸之风在各地屡有发生。假政绩、假数据、假文凭、假干部等造“假”风气,在少数地方司空见惯,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此十分厌恶。地处鄂西北贫困山区的郧西县在荒山上精心造出了“巨型标语字”,把“造林”演绎成“造字”。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2002年12月9日,  相似文献   

13.
“宴友思”产品一面世,即以它方便、营养、美味的品质,在陕西、在大半个中国卷起了一股“宴友思”潮。 最能反映这潮势的,莫过于下面这些看来枯燥,却咀嚼有味,使人振奋的数字了。 第一组数字是年销售收入:1993年5700万元,1994年突破亿元大关,1995年超过两亿元,1996年一季度已达一亿元,预计年底将冲破3亿元的堤坝。 第二组数字是热制品的日加工量:1993年1000袋,1994年1万袋,1995年3万袋,1996年6万袋。 即就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销售一直呈现旺势,至今成品库无存货。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上刊登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总感到它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我把这些既不算是照片“绝症”——假照片,却又能让读者提出疑问的各类真真假假照片中的毛病称之为新闻摄影的“常见病”,并把它的“病因”归类试析如下: 一日按图索骥。这  相似文献   

15.
郑宇 《新闻实践》2004,(5):23-24
案例一:昆明惊现“人体宴”女大学生玉体盛菜 (来源:2004年4月4日《煤某日报》,《某某晚报》) “在沐浴干净的美女身体上放置各色漂亮的寿司、鱼生等日式料理,供食客享用”;“‘美女人体盛宴’,4月2日已在昆明和风村怀石料理餐厅首‘演’”……这则新闻以暧昧的描写开头,以记者的实地采访继后,向人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所谓“美女人体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吕梁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志明说:“最近两年,吕梁市乃至山西省的假记者十分猖獗。有不少人上午还摆小摊、卖烧烤,下午就跑到突发事件现场去采访了。”正因为深受假记者为害之苦,吕梁市向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动提出搞“打击假记者”试点的  相似文献   

17.
无业青年杨某通过“调查研究” ,找到了一个新兴的“就业门路” :冒充新闻记者。据他交代 ,自1996年“从业”以来 ,参加各种会议 ,单“红包”就收了七八万元 ,至于各种纪念品更是数不胜数。公安部门在其家中搜查到的存款就有20多万元。一个假记者 ,5年工夫就轻轻松松白捞了二三十万 ,可见“记者”行当的吃香。不过反思一下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 ,真记者中的“蹭会记者”也是不乏其人的。“真记”一旦捞起来 ,胃口可比“假记”更大。杨某只能在会上“蹭”点儿油 ,“真记”捞的门路可广了 ,拉个赞助、搞个有偿栏目 ,几千几万的唾手可得 ;…  相似文献   

18.
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总结起来不同的叙述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范式二:真实…  相似文献   

19.
南宋岳柯《桯史·稼轩论词》记载:“稼轩……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每至此……顾问座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此中三昧何在?确乎值得探究。“妩媚”一般指“姿态美好可爱”,主要表达对象  相似文献   

20.
据史书云,三国时吴末代皇帝孙皓每宴群臣,必将大家灌醉。大臣韦曜酒量甚小,孙皓便密赐“以茶代酒”之法。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且普遍起来,很像今天的茶话会。茶宴多以名茶待客,宾主在宴会上一边细啜慢品、一边赋诗作对,谈天说地。“泛花邀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