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出发,在介绍生态文明概念的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分析,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当代生态文明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小单位,如何担负起激发生态情感,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的重任?笔者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以"知"为基础,明确"是什么"的问题若要学生萌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首先要让他们对自然有所理解,与自然产生联结。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精神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态文明教育,并应该从基础教育人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究天人之际”,即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并将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上呈现出来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在于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具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照价值主体、实现形式、显现效果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厚的哲学意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展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习近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人类社会的有机系统中,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分析的方法,将自然界看成是人类社会的内在构成,阐释了人、自然、人类社会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思维、系统思维、主体思维等特质,展现了宽广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6.
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关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关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重新审视那种仅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一种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溯源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伦理观和泛化于民间的生态伦理实践意识,将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语·近年来,深度学习、高阶思维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深化小学数学高阶思维教学,从理论层面看,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高阶思维,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概念的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从实践层面看,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去把握?思维教学从低阶转向高阶,有哪些路径与方法?有哪些误区需要纠正?为有效应答这些一线教师  相似文献   

10.
《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该文通过对老子丰富的生态智慧及其核心概念“道”和“无为”的重新解读,为生态教育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视角切入当下文学批评、以学者的责任感思考社会问题是生态批评的精髓,但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生态批评的建构基点是什么?"以什么视角进行生态批评?"仍没得到深入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那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为我们的生态批评指明了方向、建基了原点。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挖掘出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对于年轻的高职院校,更应确立“生态立校”战略,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司法警官高职教育,协调学院与社会、政府、主管部门、司法行政系统、学生等方面的关系,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外学者有关生态补偿问题论述的基础上,就生态补偿概念内涵、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生态补偿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市场、政策等手段,以调和人类群体间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制度安排。环境生态学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运用生态学思维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能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引导、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生态学意义。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生态双主体关系失衡、生态介体与生态主体关系失衡、生态环体与生态主体关系失衡三个生态缺失问题。我们可从生态主体的教育理念、生态介体的教育原则、生态环体的优化三个方面出发,探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行的生态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教育与文化生态的矛盾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在探寻如何开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时,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生态学。生态学的目的是促使生物本身和环境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生态?用生态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生态意义何在?本文就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正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遵循,其从价值哲学的视域出发将人与自然的整体思考纳入正义范畴之中,实现了对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等属人性正义理论的超越。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危机,生态文明教育亟须面向生态正义作出整体性的审思与变革:从观念上要革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藩篱,着眼人与自然共生的正义教育观;从目标上要打破利益主体“分割”自然的道德合谋,重铸学生共识性的道德自觉;从内容上要扬弃盲目追求的权益分配正义,融入对自然伤害补偿的矫正正义课程内容;从评价上要摒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观点桎梏,坚持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教育评价原则。立足实践,培育学生面向生态整体的关联思维与共生意识、采用全息沉浸式的生态体验、打造人与自然共生的整全式课程体系、坚持“万物共荣共生”的评估标准是生态文明教育变革的具体路向。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生态思维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模式。它具有在对立统一中寻求联系性、在分析综合中寻求整体性、在质量统一中寻求具体性、在辩证否定中寻求发展性四个显著特点,整体统一性、丰富性多样、开放循环性和有限无限统一性是构成生态思维的四个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生态话语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同话语。用生态理论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用生态思维研究教育教学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文章拟把中学外语课堂纳入生态哲学视野,探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之际,中学外语课堂中的"生态平衡"与"失衡",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文明形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同时重视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紧跟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就教育领域而言,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师德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探求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