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integration for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core rock-fill dam filling con- struction quality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importance analysis of system integration factors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of integration factors,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system integration is built based on function integration, index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 index structure of core rock-fill dam fill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ethod of function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s studi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process monitoring is built according to monitoring objective, process and indexes.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in Nuozhadu core rock-fill dam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realizing system integration through building appropriate monitoring work flow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digital dam.  相似文献   

2.
An inclined seven-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was leveled by a fracture grouting technique with quick-setting grout on a differential thickness of a clayey sand layer. The permeability and strength of clayey sand were controlled by clay content, although sand was the primary component of the foundation soil. The elevations of the building columns at basement level were closely monitored to record both the heaved volume of mat foundation after grouting and the settled volume during pore pressure dissipation. During the stabilizing stage of grouting, the foundation soil was densified by the repetitive fracturing process, which resulted in the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foundation soil. When the grout is less able to push soil laterally than upwards, the building starts to lift, the so-called lifting stage of grouting. The grouting efficiency is influenced by soil type, soil stress history, and foundation pressure. A final grouting efficiency of 27% an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t use and percentage of elevation were obtained when this building was successfully and permanently leveled.  相似文献   

3.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tendency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 digital modeling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geology information are presented. The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visual query, spatial cutting, section drawing, and coupled analysis with hydraulic structures are realized. The geologic model can match the attribute data with the shape data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for spatial query and analysis of the 3D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in Laxiwa hydroelectric project on the upriver of Huanghe River, the method provides a 3D parallel section view and query results of geoinformation, and 3D section views of geoinformation along axis of spillway tunnel,and along the 5th axis with underground structur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
根据桩端压力注浆机理,对某工程大直径灌注问题桩进行补强处理.文章主要阐述了加固处理的程序,以及在处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某些质量控制环节,最后展示其试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桩端压力注浆可以有效地提高大直径灌注桩中的一些问题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虽然很难确定其提高承载力幅度的具体数值,但仍不失为处理该类桩中问题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面对目前洱海生态环境监测缺乏智能实时动态监测与控制的现状,针对地面监测技术定位了洱海生态环境监测内容、监测对象、监测类型和监测指标等监测目标,提出了一种洱海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和一类洱海生态环境监测节点设计方案。该方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3G以及位置服务等新技术设计了数据感知与处理方式、数据计算模式和数据传输与定位方式,架构了节点功能模块、硬件和软件系统。通过实验模拟与功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洱海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形可视化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研究真实感三维地形建模和三维地形可视化的实时绘制.本文对光照模型、纹理映射技术、阴影、场景的特效生成、实时消隐技术、层次细节简化技术等三维地形可视化仿真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业生产中难以监控传感器状态的问题,设计一个物联网系统,实现远程传感器数据监控与固件更新。该系统由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与远程固件更新系统组成,传感器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中,传感器可调节频率测量数据,基于消息排队遥测传输协议,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为使远程固件更新系统运行符合限制应用协议,传感器连接至轻量级物联网协议服务器,再通过网关连接到hawkBit服务器中,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与轮询方式,由hawkBit提供远程更新服务。实践操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具有可视化、直观的优点,可满足大型工厂远程实时监控与固件更新需求。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水利工程灌浆施工质量监测管理系统,系统由灌浆自动记录装置和综合数据处理系统构成松散耦合的自动化管理网络。系统已在多个工地实验应用,证明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满足我国当前灌浆自动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融合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定位等技术并引入矿井空间位置信息研发了矿产资源远程监管系统,该系统为井下的开采人员及开采设备等安装RFID标签,在巷道的关键和边界位置安装读卡分站;在露天矿山开采设备上安装GPS监控模块;运用GIS拓扑分析技术生成矿山巷道的要素,运用GIS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实时显示井下情况,实时监控井下设备、工作人员的地理位置以及矿产采掘情况。  相似文献   

10.
LOD(Levels of Details,细节层次)是解决大规模地形实时渲染的一项关键技术。将LOD应用于三维数字地球中,针对LOD在实时地形绘制、纹理与高程数据映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采用数据分块、动态LOD技术、动态纹理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快速漫游,得到实时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后压浆技术的概念提出及其机理分析入手。结合实际桩基工程中后压浆技术的应用与现场检测。探讨后压浆技术在PHC管桩工程事故处理和加固等方面的机理作用及效果。通过注浆前后试验结果对比。阐明后压浆技术能提高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改善桩身质量和桩的荷载传递性能。使桩基综合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实践中大多数注浆工程都是在动水条件下进行注浆堵水,研制了动水条件下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系统,并进行了验证性试验。模型试验系统主要包括动水水源、注浆系统、模拟裂隙和数据采集系统设备。研制的模型试验系统解决了动水水源进入裂隙时为裂隙流、水头稳定、水头高度可调,注浆系统设备的注浆量可调,注浆压力和注浆速度可控,模拟裂隙设备的裂隙开度可调,裂隙粗糙度可变,扩散规律易于观察和数据易于采集,监测系统中浆液扩散、渗流压力和流出液体重量实时记录等关键问题。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试验系统可以在动水条件下进行单裂隙注浆试验并能获得浆液扩散规律、流出液体重量和渗流压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A/D转换技术及数字滤波技术,对风机故障诊断监测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系统实现了对信号时域指标的计算和实时在线监测,使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准确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风机设备故障诊断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汽车仪表指针压装控制系统的特点,采用自上而下三级控制架构来设计与开发基于PLC和触摸屏的仪表指针自动压装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汽车仪表指针自动完成一系列的压装控制,并对压装过程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科学合理的控制使指针仪表品质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采用行政管理手段,注重局部教学行为的管理,教学行为后管理,很少从系统论角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保障流于形式。运用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管理运作方式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置于专业科学和学术管理视野下,形成一个动态实时管理的闭环控制系统。其核心就是将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把质量问题解决在形成过程中。本文拟从运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双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特点,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构建基于SPC的高职教学质量控制流程框架,开发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采用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分析监控,实现了教学质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SNMP应用服务器的监控平台构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源软件Cacti构建应用服务器监控平台,实现对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关键应用服务和服务器的核心指标的综合可视化监控。提出了实现应用服务器的全方位性能监测与控制方法。重点介绍了监控平台构建的基础、原理、配置方法、监控应用服务器的关键指标,专用模板的定义,导入与导出等关键技术,并结合校园网络给出监控应用服务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压密注浆技术处理公路软土路基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鞍山湖西南路软土路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沉降计算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路基 ,最后采用压密注浆技术进行工程处理。  相似文献   

19.
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机制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使得传统教育评价机制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方向迈进。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是一种不断获取、整合、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信息流与运行轨迹作出观测、解释和反馈,以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辅助课堂教学干预的评价方法,包含多场景数据采集、多空间数据融合、精准分析模型构建、分析结果可视化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多场景数据采集为学习评价提供数据来源和量化手段支撑,多空间数据融合为学习评价提供统一数据标准,精准分析模型为学习评价提供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与评价方法,分析结果可视化为学习评价提供反馈和应用服务。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框架,应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学习分析、情境感知等新兴技术,在多维时空尺度上全面采集学习过程中的多元海量数据,通过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从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到认知发展、情感表现,再到社会综合交互能力,多维度、及时、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前,探索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可从构建符合多空间数据特征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完善过程性数据的采集与共享机制,突破情感、认知、动机与社交评价的关键技术,以及研制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平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反思性思维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仅对反思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方面,所得出的影响因素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所提出的促进策略无理论根基且可操作性不强。思维可视化技术可帮助教师表征头脑中的思考过程,它与反思性思维的运作机制具有较好的契合点。据此,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理论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构建了思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反思性思维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建立在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体现了非智力因素和思维可视化技术工具,对问题解决导向的反思过程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之后,对模型进行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从反思日记、反思动机影响因子和教师的反思动机类型等方面搜集相关数据;第二轮从反思日记中统计教师在反思的各环节,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工具各功能的频次,从而完善思维可视化技术工具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最终,经过行动研究完善后的影响因素模型,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