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卡怀着爷爷救他逃脱苦难生活的甜蜜希望睡着了,梦见泥鳅(狗)摇着尾巴在爷爷的炕边走来走去。第二天早晨,一个醉熏熏的邮差来到第一个邮筒拿信时,取走了凡卡那封信。他发现凡卡的信地址写得不详细,就随手把信扔到  相似文献   

2.
小语第十一册第 1 0课《凡卡》 ,主要写 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 ,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写信给爷爷 ,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 ,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文章最后写道 :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 ,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 ,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 ,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 ,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 ,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 ?为了深化主题 ,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 ,我逆着文章思路 ,给同学们留了个…  相似文献   

3.
<正>《凡卡》一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在19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信中流露出凡卡对乡下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文章通过主人公叙述信的内容和插叙凡卡的  相似文献   

4.
听一年轻教师执教《凡卡》一课,该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中有关凡卡给他爷爷写的信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找出信中凡卡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迫切心情的一句话--"我的生活没指望了,我快要死了."  相似文献   

5.
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较深的认识,我注意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诱发联想.训练发散思维,首先要选好发散点.我以“乡下,爷爷收……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一段话为发散点,提问:“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收不到的!并说出好几点理由:没有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没有贴邮票……接着,我进一步问:“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你们设想一下,那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6.
一、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思疑、解疑,面向全体,通过质疑、思疑、解疑,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参与。学《凡卡》一课,当凡卡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封面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热烈,有的说:“爷爷收不到,但是每天早上凡卡都会在村门口等着。”有的说:“信封没写清,没贴邮票,爷爷收不到。”有的说:“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爷爷根本收不到信。”……可见,学生的想象符合现实,通过学生讨论,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发展。二、在自由…  相似文献   

7.
一、注重学生好奇心理 培养创新意识好奇心是推动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 ,展开创新性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我认为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努力创新 ,因而在语文教学上 ,教师要多设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训练。例如教学《凡卡》一课 ,学生知道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 ,诉说自己当学徒的悲惨遭遇 ,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 ,封面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 ?这件事的结局会怎样 ?我抓…  相似文献   

8.
凡卡写了一封信给爷爷,渴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可是这封信一直没办法寄出去,凡卡只好在鞋匠铺里继续绝望地等待。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凡卡每天仍免不了受伙计们的戏弄和老板的打骂。有一天,鞋匠铺里新来了一个年轻人,伙计们都叫他约翰。没过几天,正直热情的约翰便和凡卡成了好朋友。一天晚上,凡卡不小心打翻了老板的一小瓶墨水,墨水洒到地板上。老板立刻揪起凡卡,就要狠狠地揍凡卡。约翰挺身而出,说:“打翻了墨水,可以赔,不能随便打人。”老板看了看身强力壮的约翰,只好悻悻对地凡卡说:“算你走运,明天马上赔我一瓶新墨水。”可是凡卡一个卢布…  相似文献   

9.
问:凡卡在信封上只写了乡下爷爷收几个字,却没有写明具体地址,这是《凡卡》这篇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请问编辑老师,教学这个细节描写除了让学生明白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凡  相似文献   

10.
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的《凡卡》,描写了一位幼年学徒的悲惨命运。《凡卡》以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内容为主线,穿插了记叙、回忆,饱含了九岁学徒的血和泪。凡卡写的信,内容是完整的。信的结尾句在问候了阿辽娜、艾果尔和马车夫之后,却是“别让旁人拿我的手风琴”。这是一个妙笔,可是有的同志却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题江苏王粉林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他在教学文章的结尾"寄信做梦"这一段时,设计了几道训练题,我觉得很有研讨价值,便摘录如下: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①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②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就能...  相似文献   

12.
《凡卡》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就。小说通过主人公凡卡于圣诞节前夜偷着给爷爷写信这件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残害儿童的罪行。作品情节虽然简单,但写法与一般课文不同,它交织着写信与回忆两条线索,以侧面烘托中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凡卡以写信的方式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悲惨,这是全文的主线,是用直叙的方式叙述的。为了突出主线的内容,作品还设置了一条副线,介绍凡卡酷恋着的与爷爷一起欢度的乡下生活,它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两条线索有主有次,课文层次鲜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辨认出来。但是,凡卡信中所写的内容与信外回忆的往事,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凡卡. 3.自由读文中信的内容.看 看凡卡告诉了爷爷一些什么事,哪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悲惨命运,让人感受最深.  相似文献   

14.
[课例] "我读了信中关于写莫斯科的一段话,觉得莫斯科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在读悟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这样说。多么深邃的见解呀!在上课前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啊?--"可大部分同  相似文献   

15.
《凡卡》中对凡卡“叹气”的描写,前后共出现三次.在圣诞节前夜,小凡卡偷偷给爷爷写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是作者对凡卡“叹气”的第一次描写.第二次描写在想象回忆爷爷的生活和对乡村冬夜美景之后,“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第三次描写是这样的:“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这次描写是在凡卡叙述自己挨打、挨冻、挨饿等方面的生活情景,哀求爷爷带他回去并向爷爷介绍莫斯科大城市的情形之后.对其“叹气”的又一次描写.  相似文献   

16.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的结尾。故事以凡卡的甜蜜的梦结束,  相似文献   

17.
求职信的主要目的在于告诉对方,你是他的理想人选。做到了这点,对方便会约你会晤。 求职函件通常包括一封信、一张履历表和有关证书的影印本。信的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你自己,而履历表的作用在于详细表列你的个人资料。写求职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凡卡续集     
在凡卡寄出信的第二天,邮递员整理信件时,见凡卡写的那封信地址不明,便随手扔到了路边。后来信被住在与凡卡同街的杰伊兄妹俩拾到。他们是一个著名作家、思想家的孩子,他们回家后好奇地把信拆开看。杰伊兄妹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他们看到凡卡被老板毒打,非常愤慨,决心帮助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凡卡》是一篇长课文.既有凡卡给爷爷写的信, 又有他写信时的联想以及作者的叙述.如何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弄清段落层次, 就成了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相似文献   

20.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作者不仅着墨于写信的内容,而且独具匠心地排设了两处插叙:一是“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想象着爷爷做守夜人的情景”;二是凡卡想起在以往的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爷爷给他砍圣诞树、逗乐的情景。这两处插叙,构思奇特,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