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生态伦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人类道德传统文化的视野扩展到整个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再以人类利益为中心求发展,而是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本文主要是以迪士尼动画电影为视角,探究迪士尼动画影片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牛静  胡文韬 《新闻界》2023,(11):23-32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打破了线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稳定的时空坐标,导致既有的秩序与规范加速液化。在此社会现实下,新闻业也呈现出流动性特征,表现为衣帽间式共同体建构复合型新闻生产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再塑新闻生产流程、时空压缩形成全球性的流动新闻实践。这些变化带来了复杂而又多变的伦理道德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新闻伦理以职业封闭性、条例规则性和标准普适性为建构逻辑,在多重流变的传播语境下缺乏实践的解释力和规制的约束力。所以可以将建构开放的、动态的、可对话的新闻伦理视为伦理建构的一个思考路径,以此来协调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新闻实践的主体、技术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治理的制度安排都难免具有局限性,而且只能规定出版行为底线,无法强制出版主体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出版伦理的建构能够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缓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矛盾.文章分析了学术共同体的出版伦理认知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影响,阐述了传统学术期干《出版者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者的出版伦理建构路径,最后提出应建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出版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8):30-39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的观念渗透到了晚清报人理解报刊媒体的多个面向中,它也由此为彼时报刊思想的建构抹上了一层道德底色。具言之,早期国人对报刊角色的伦理定位、新闻实践的伦理界限、言论自由的伦理边界以及报刊工作者的个人修养等问题的叙述,都呈现出"秉公去私"的道德特性。文章认为,此般在"公"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报刊伦理认知长期不乏其影响,值得进一步探查。  相似文献   

7.
媒介暴力、信息伦理与传播民主的议题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对媒介暴力的思考,突破效果研究的范畴,转而从信息伦理角度,以及从暴力与民主的关系角度而提出的传播民主问题建构议题。重新审视了媒介暴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杜绝媒介暴力,除了重提社会责任,倡导媒介自律外,加强法律监管更是重中之重。并且,只有充分扩大舆论民主,保证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才能消除信息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正华 《视听界》2015,(1):28-30
媒体融合正在引领传媒发展的走向。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传媒伦理如何建构?媒体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也改变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核心问题的现实基础。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可能让媒介从业人员、媒介传播活动和媒介组织运营在实践中陷入传媒伦理困境。一种基于融合理念的、整合式的传媒伦理形态成为媒体融合能否顺利实现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众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生活。比如2018年火起来的子弹短信,以"超高效率沟通"快速火爆网络,然而"任性条款"也引发信息泄露风险。在以App为载体的新型传播方式上,隐私因虚拟空间的存在而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呈现出隐私交易的复杂性,侵权主体和手段的隐蔽性、侵权空间的特定性等特点。对此,笔者将从技术伦理角度、受众伦理角度、商业伦理角度等三方面建构隐私伦理。  相似文献   

11.
以规则为中心还是以德性为中心是编辑职业道德建构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前者片面强调编辑工作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标准等建设,主张以客观的、普遍的、外在的道德要求来规范编辑人员的职业行为;后者片面强调编辑人员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等培养,主张以内在的、个性化的个体道德修养促进编辑职业道德建构.显然,这两种职业道德建构理念都是片面的,容易将编辑职业道德建构引入误区.所以在编辑职业道德建构中应将规则伦理和德性伦理、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道德实践、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13.
陈妮  江作苏 《中国出版》2022,(10):22-25
在话语建构与观念形成的二元互促关系中,话语有着某种先行作用。需要思考从话语体系对新闻学科建构的基础性作用入手,分析新闻学学术规律性和学理性的定位,观照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的动向。同时,对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的话语构成,及其责任伦理的影响开展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1)
本文根据"开放伦理"理念,结合演绎法和决疑法的伦理推理逻辑,建构了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及智能技术伦理争议分析路径;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20年信息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中智能技术相关的十大舆情事件/话题的热门微博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有哪些、存在何种偏向"以及"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和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内容存在怎样的差距"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发现: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不同舆情事件/话题中,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偏向存在差异,"安全"和"责任"被关切的频次最高,"公平"受关注频次次之,再次是"人类尊严""人类自主""透明"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个人信息保护","真实"理念并未受到关切;应然层面的伦理维度及相应内涵在舆情讨论中并不能总是被微博用户完整地关注到,而实然层面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内容及偏向,确实可以为建构符合多元意志的智能技术"开放伦理"提供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5.
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档案伦理作为规范档案主体行为的道德准则,可为社会记忆的合理建构提供内在指引。结合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本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伦理对社会记忆建构起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记忆建构活动也在不断充实档案伦理内容。基于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文章从档案主体、正义、技术与法理四个伦理维度出发探索社会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罗彬 《新闻爱好者》2017,(12):39-42
任何一次社会的重大变迁在某种程度上都将催生一种新的伦理精神,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变迁也需要新的伦理来支撑,这就是责任伦理。责任伦理拓宽了传统伦理学研究的范畴,也赋予了其新的道德维度。新闻传播责任伦理的建构应以"行为善"和"品德善"为其内在维度,形成当代新闻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同时 传播自身又是人类认知的对象。本文从认知隐喻 的角度,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 隐喻,每一种隐喻都折射出特定语境下人们对传 播活动的理解。作者进而思考了传播隐喻产生的 社会基础以及不同隐喻下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建构 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构起人类伦理演进的"三阶论":前道德、二元道德与超族群道德,并以此为理论尺度,观审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伦理演进。发现中国神话具有较为早熟的伦理形态,而希腊神话则还表现为伦理失缺状态。同时指出,造成这一巨大伦理反差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希腊的海耕文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西行漫记》为例,从实践操作角度探讨新闻经典的建构问题。具体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第一,它是否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闻作品?这是成为新闻经典的基础层面;第二,它是否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经典?它构成新闻经典的标杆层面,包括新闻作品要具有紧扣时代的主题、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视角、激发人思考的力量,并蕴涵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等四方面,最后对斯诺和《西行漫记》新闻经典建构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新的伦理学体系,这是一种构建在传统的伦理学基础上并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所创新的网络信息伦理学体系。网络信息伦理在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网络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网络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网络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网络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