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一位读者郑重其事地找我询问:"以前看过麻风医院的报道,那里科是人间地狱.可是读了你写的江志国事迹通讯,麻风医院原来还有那么多享受和乐趣,麻风病也不可怕.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报,看到几组条新闻标题.其中一组标题可以概括为"不知所云",即检察日报2011年9月15日5版头条通讯的标题:她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我想给你生孩子,没有那一纸婚约没关系."他一把推开她:"你昏啦!党纪政纪不能约束你,却能够制约我."一次偶然相遇,一份不敢公开的孽情,一段与权力金钱相纠缠的人生历程(引题)只因为人群中看了你一眼(主题)看了这样的标题,我的第一感觉,这是关于一段恋情的通讯,其实主题是揭露一个贪官和他情人的犯罪事实.这样严肃的话题,为什么标题给人色情小说的感觉?这组新闻标题的引题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采用的是现在网络"标题党"的设计风格,仅仅为了在词句上吸引人,以致让读者看了标题不知道文章到底报道什么,违背了新闻标题的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3.
1995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革命老区——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地区视察,访贫问苦。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记者,有幸参加这样一次重大活动的报道,时隔7年,回想起来,令我终生难忘……当时,由于江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活动由中央办公厅统一组织安排,有关视察活动的新闻报道,全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承担,只给地方电视台一个名额,为地方党委、政府拍摄资料片。而商洛日报一个采访名额也没争取到。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我们怎能错过?要报道好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我们地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在这批新词里包含了这样几个词:"剩女"、"轻熟女"、"没女"、"白骨精".这几个词是网络时代的用语,单身女性作为一个群体更是没有逃离网络舆论的追捧.第一次宣告"剩男剩女时代来临"是在2006年.2006年5月26日,中国经济网以头条报道了这个标题,2006年8月社科类书籍<剩男剩女>出版.那时候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剩女数达30万;上海43万……数年以后,这样庞大的数字已经以几何级数在增加.①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6.
一、战地通讯 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初期,正值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摆在他面前的任务是放弃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虚构,真实、感人地报道抗战一线的英雄人物,生动逼真地反映出热气腾腾的抗战场面,以鼓舞抗日军民和全国人民的士气。在这样的环境下,穆青迈出了他新闻工作的第一步——直接描写抗战第一线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7.
"号外"是报社为及时报道重大新闻事件而临时编印的出版物,以其不列入原来报纸的编号,故名"号外".一八八三年,英国人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用"号外"报道了法国侵略越南的消息,一般人认为,我国境内第一张"号外"就是这样出现的.是否如此,尚待研究(编者按:据目前所掌握材料,在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号外",系在鸦片战争前由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报纸《广东周报》印发).至于我国汉文报纸最早发行的"号外",正如有些书刊所说由上海申报馆在一八八四年八月六日下午七时发出的.内容是关于中法战争的情况.该报馆自接到驻福州记者所发来的专电到印  相似文献   

8.
在人物通讯中,“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它,对于搞好人物通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何为人物通讯的根所谓人物通讯的根,就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对被报道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依据的把握和表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件人物通讯作品比作一棵树,作品中对所报道人物“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方面的表述,相当于树的枝干的话,那么对“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把握和表述,则相当于树的根。根据作者对人物根的处理方式,可将根分为“明根”和“潜根”。所谓“明  相似文献   

9.
[观点摘要]   --任何一篇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报道.按照“值得付印“的严肃新闻业务路线的要求,至少有3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明你获得的事实是真实的,这样的消息才是可以信赖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的消息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对于<新闻联播>这次的调整,内地媒体普遍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国际新闻时长增加了、舆论监督要加强、氛围不要那么严肃……"其中,<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等25家媒体在报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时,在关注增加国际新闻的同时均提到了加强舆论监督、新闻批评的报道,且后者比前者更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典型人物报道,优秀稿件会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真正地发挥出新闻宣传为时代立标杆、为社会树楷模的作用。而质量平平则令读者味同嚼蜡、难以"悦"读,这样的稿子,是对被采访者、对读者的不负责,好端端一块新闻"美玉",却被雕成了废品。那么,如何才能"出彩儿"地完成好一篇典型人物通讯报道?从事记者职业十余年来,笔者曾参与数十篇此类稿件的采写,也无数次向前辈及同事们悉心求教。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它和空气一样,虽然大家都每时每刻在呼吸它,但很难说清楚.美国一所新闻学院向十家报纸的主编征求"新闻"的定义,十个人就有十种说法.美国的一位新闻学家说给"新闻"下个定义难极了.在我国,解放前和外国相似,也是各有各的说法,以后都一律沿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近几年来,由于思想解放,又重新讨论新闻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辞海》里的新闻条目,这样给"新闻"下定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这些体裁通常称为新闻."但是,有的从事新闻工作的老同志却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新闻工作,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新闻.一些读者抱怨报上没  相似文献   

14.
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了这样一段话:"编辑,是用良心工作的,一篇稿子来了,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全是良心使然.刊登出来让读者品味,才知道花钱订杂志,原来买的是编辑的良心!"读罢,我的心不禁怦然.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媒介",反应迅速、到达及时、传播高效是广播的特点,"打起背包就出发"、"永远在路上"也成为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因为身份和报道领域的特殊,军事记者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执行急难险重报道任务的"突击队"和"尖刀班",我自己也参与了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报道.汶川地震、渤海抗冰、西南抗旱、玉树地震、长江抗洪、舟曲泥石流……每一次报道都是第一时问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6.
报道地区不平衡,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些报纸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制订了报道地区平衡表,规定了定期检查的制度,这都是很好的;缺点是仅仅从消灭"空白点"着眼,认为让一般地区或后进地区的报道经常在报上见见面,就算解决了问题.这样作的结果,容易形成"走过场"的现象,还不能说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某天中午,办公室里静悄悄,正当众人闭目打盹之际,平地惊雷响起一声怒喝--"你给我闭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发声的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同事. 仔细听,原来她正在电话里向快递公司发飙--说好昨天下午送到的急件,客户今天还没收到,你到底有没有诚信!你给我shut up!你的谎言什么时候有个完?Shit!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公司……"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的双重认可"是指政府部门与广大百姓都对同一篇报道的客观公正表示认同,这样既容易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又不至于让任何一方感到委屈.石家庄日报连续几年不断加强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不仅增加了版面,而且将重大舆论监督报道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让舆论监督报道成了石家庄日报的一大亮点,成了广大读者喜爱的必读内容.由于在报道中力求做到"双重认可",虽然"报忧"的报道多了,但令读者喝彩的报道多了,得到领导表扬的报道多了.  相似文献   

19.
有人这样归纳,"需要你知道,我就告诉你"是中国新闻报道和西方新闻报道的明显区别.前者倾向于正面报道,后者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也成了比较中西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岁末,鄂豫皖苏等地遭遇暴雪,某省一档晚间新闻栏目一直关注着灾情.近期的一次节目中多是这样的镜头:被大雪压塌的花卉大棚旁,一脸愁容的农民哭诉着:"本来指望这些花春节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全压死了……";积雪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汽车堵成长龙,交警挨个车发送热姜水和食品;寒风凛冽中,电工们吃力地拉着钢丝绳抢修高压电塔……这些报道及时反映了各地的灾情和抗灾措施,使观众的心与灾区拧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