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君武,民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在政治生涯中取得卓越成绩,先后担任过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实业部部长、广西省长等要职.1924年马君武离开政坛投身教育,又担任多所高等学校校长.1928年创立广西大学,在担任广西大学校长期间,其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管理思想,迸发着时代的激情,对于当代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就马君武“锄头主义”,浅谈其高校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国父”尊号首称于 192 4年 7月 2 0日 ,官方文件出现“国父”尊称是在 192 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特别是 1939年 11月林森领衔提议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后由国民党中央正式决议并经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行 ,以利用孙中山这面旗帜号令天下 ,唤起民心 ,挽救国难。孙中山为国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赢得后人由衷地崇敬。  相似文献   

3.
朱志军 《阅读》2012,(12):18-18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革命的旗帜”,他最早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一生为之奋斗。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化名中山樵,后来就叫孙中山。  相似文献   

4.
1924年8-10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这就是"商团事件"。范石生是这一事件的当事人,过去一些研究资料认为他在其中与商团勾结,是反对孙中山解散商团和武力制止罢市的主要人物,采取了全面否定的简单评价。本文通过对在德阳新发现的孙中山先生佚文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商团事件中,范石生、胡汉民等并非是孙中山的对立面,并非始终反对武力解决"商团事件",更谈不上与商团"勾结"反对孙中山。总之,范石生将军在"商团事件"中的表现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也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他的公平正义思想。分析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与民生主义,探究他的公平正义观.对当代我国进行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向广州农讲所的毕业学员围绕“耕者有其田”致训词。本文以此训词为视角,了解孙中山晚年关于“耕者有其田”的具体主张,是希望通过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动农民参与革命。而“耕者有其田”的本质含义,学界尚有争议。但从训词中可见孙中山的理想做法,是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耕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孙中山希望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在近代中国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自由观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集体主义自由观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强调国家自由的优先性,导致了自由的内在矛盾和现实困境。然而我们研究孙中山的自由观,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为我们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为我们解决探索道路上遇到的自由民主问题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孙中山思想的理论体系。因此,研究孙中山先生的自由观思想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书平 《阅读》2015,(10):19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这与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曾说:"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40多年来基督教信仰始终是其政治生活的一小部分。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受过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作为民主革命家,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及革命事业与基督教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他在民国元年间辞谢临时大总统后的三次以基督教为主题的演讲和在临时大总统任内时期的三封信以及孙中山的著述中。  相似文献   

10.
论孙中山对欧美民主政治学说的吸收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在吸收借鉴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需要,对其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研究分析欧美民主政治学说对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影响以及孙中山对欧美民主政治学说的吸收和改造,对我们深刻认识民权主义的实质及其学术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竞技健美操比赛规则不应追随国际标准,应走中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着金融发展因素对外界的影响,给出金融发展整个时序特征,通过现有文献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不是简单地、重复地追随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样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经济追随金融的发展,我们需要对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核心思想,也是国民党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这一名称最初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在1905年10月《民报》发刊词中它称为三大主义,1905年12月《中国日报》首先开始使用三民主义的称谓,但到1909年仍不被当时的国民党人所认可。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这一称谓逐渐为孙中山所接受,并成为对孙中山思想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回顾护法运动的坎坷历程,展望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大前景,郑重宣布:“今次本总理再回广州,不是再拿护法问题来做工夫”。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毅然放弃他长期进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是什么决策,展拓成孙中山  相似文献   

15.
严丽 《阅读》2013,(12):19-1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追随英、美等国发展的日本之所以偏离与英美合作的轨迹原因有三,一是与英美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支持甚至纵容的政策有关;二是与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有关;三是与日本追随强国的发展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以前的知行观,使人们对"行"(即实践)产生畏惧而裹足不前,踟蹰不进。对禁锢人们的思想,为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认识论,强调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对人们产生认识的决定作用。"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事大有可为矣。"孙中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到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传播之前关于知行学说的最高水平。本文最后对"行易知难"认识论的种种评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晓义 《阅读》2008,(12):16-17
三(1)班同学学习了《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后,有的同学就向金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请金老师讲讲孙中山有关学习的故事。这不,金老师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港口间存在的领导-追随、竞争-竞争、合作-合作和合作-竞争等多种关系对港口吞吐量和收益的影响,构建博弈模型分析比较不同关系下的港口的吞吐量和收益.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处于领导地位的港口而言,在领导-追随关系下的收益和吞吐量大于在竞争-竞争关系下的吞吐量和收益;对处于追随地位的港口而言,情况恰好相反.(2)在主从关系中,虽然处于领导地位的港口有较大的先发优势,但港口双方也有合作的积极性.由于背叛行为可能会出现,政府应该加强对港口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学说,扩大了阳明哲学中“知”的范围,更强调“行”的作用.在知行关系上,孙中山先生认为知比行难,主张行在先,知在后,是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