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历史中有美 ,也有丑。美与丑的斗争不仅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 ,而且还涵盖了历史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美育中讲清二者的斗争规律 ,有助于学生热爱美 ,痛恨丑 ,更有助于学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那么 ,什么是历史美呢 ?历史美就是和谐 ,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两种和谐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后实现这两种和谐。因此 ,又可以说 ,历史美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 ,也可称之为审美理想。我在《理想教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教学问题》 90 .6)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说…  相似文献   

2.
历史美育认为,“情理交融”是教学中的最佳境界。因为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能在倾心赏美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史学、美学与哲学的教育,从而使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育于审美之中。要创造一个“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一堂好课,不仅使人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表明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美。 学校教学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学美就是现实美,是社会生活美。因为其中灌注了人的创造性的劳动。 怎样创造历史教学的美呢? 美是人们能动地创造地体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的具体形象。创造历史教学的美,关键是创造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4.
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古代开始就有许多思想教育家在培养人才方面非常注重美育,从孔子的“六艺”方面的教育内容,到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到现在提出的“以美育人”的教学思路,都反映出美术教育在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以美育人是美术教育的本质。以美育人,就是以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懂得美,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们简要分析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感知、美的鉴赏、美的创造,培养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我国国情,在当前农村办学条件下,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努力创设教学过程美、追求教学手段美、锤炼教学语言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和审美教育水乳交融,自然渗透,达到课堂教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与假说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古希腊,“雅典人重视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和各方面教育的配合,他们提出了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在那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形。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有了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可以说这是早斯的和谐教育,因为其宗旨在于使人在德、智、体、美方面协调发展。这一教育理想虽然在古代就萌生了,并有广泛的实践,却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不具备社会条件。中世纪,教育沦为宗教和封建王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8.
1 历史教学与美育 历史本身蕴涵着美,是人类创造美、发现美和完善美的历程.人类的历史正是真、善、美不断战胜假、丑、恶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就是在扬美善、弃丑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历史有美,也就有美育."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方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先生曾打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语文教学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它启发我们不能把教育当成工业来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培养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个体,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活力,在教学中要做到有人、有情、有美。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的“物”的教育。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太理想,特别是工具性、市场化使语文教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现状:无人、缺情、少美1、目中无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还是处于“独语”状态,也就…  相似文献   

10.
杨华 《教育艺术》2002,(8):48-49
历史教学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之外 ,应当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增强美的情操 ,这不仅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这里仅就个人在近几年历史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思考谈些看法。一、全面挖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历史之美是辉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美、艺术美方面。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把历史之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美 ,理解美。(一)历史的社会美。社会美是指人的美和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社会…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美的理想教育,是我们时代先进的理想教育”。历史教学是为拓展审美教育的一条颇为重要的蹊径。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即将形成的转折时期。他们开始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展开思考,爱美求美欲望强烈,对现实生活充满幻想,乐于探索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可塑性、波动性、反复性大的一些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寓教于乐,怡德养性,潜移默化,使“五育”并进,我们在实践中力图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汪涛 《西北职教》2004,(3):40-40
语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确切地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和现象来培养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这种人不仅有美的情感、观念、理想,而且还能进行创造和欣赏美。如何在语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一、德育的特殊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面临着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古代,就是要塑造成象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人——君子;在今天,就是要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将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德育,就肩负着这一历史的、神圣的使命。德育这一特殊使命,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具体的有形的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教育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了高级阶段,人类个体自身已达到了完全的自由,那时,教育才是一种自觉的,隐形的与人类共存亡的教育,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德育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就显得特别的突出,历代统治阶级无不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环境塑造人”。从这个角度看 ,教育活动就是强化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和“塑造” ,能否在历史教育中培育人的诚信 ,首先要看历史教育本身诚信含量的高低 ,而历史教育自身的诚信含量 ,又取决于历史教育所生存的环境。历史教育的生存环境主要由社会、学校和历史教师群体构成 ,历史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主要由历史教师承担 ,“诚信教育”效果的优劣却主要看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历史教育生存的社会环境目前是诚信不足的 ,这可以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得到反证 ,自“明礼诚信”提出后 ,“商业诚信”“企业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15.
姚培妮 《甘肃教育》2007,(9S):38-38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但就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而言,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历史教育学科要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来矫正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讲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以“真善美之三德”是德育内容应有之义。“真”是人的“知力之理想”,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善”和“美”的必要前提条件。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善”是人的“感情之理想”,是对历史的正当性、价值取向的正值性的见解,是德育质的规定性;“美”是人的“意志之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真和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的“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其中,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庞大的力量,肩负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统一。政治课中能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对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0.
张惠香 《中国培训》2022,(11):63-64
<正>技工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对美的思考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叫美感教育。语文教材里,大部分是由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组成,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语文的世界其实就是人文的情感和审美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审美教育,美育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