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但是这种认定难免会产生以下四种困境: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取向与实然状态的混淆与危险,教师社会角色应然取向的暧昧与难为,对教师作为代言人的留恋和幻想,以及教师社会角色的的虚无。基于以上困境.教师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一方面是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体现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的代言人,必须保持其作为知识人的独立人格。这两个角色体现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性与行政性之间的悖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对待大学教师的这一对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一方面是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体现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的代言人,必须保持其作为知识人的独立人格.这两个角色体现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性与行政性之间的悖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对待大学教师的这一对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4.
对于教师的社会角色,通常被理解为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或是局限于教学领域的“教书匠”。在知识专业化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本位,秉承为求知而求知的学术精神以及清明的理性思维的同时,保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现实批判,以真正实现其知识分子的角色内涵。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谁”之所以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是由教师角色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决定的,而至少有几种相对关系的存在正在引发着教师的角色混乱:从社会角色的意义上看,教师既是支配阶层代言人,又是公共知识分子;从道德表征的角度来说,教师被要求是完人,实则却是普通人;从历史使命的担当上,教师既是规训者,又是被规训者;从措辞赋予的层面上,教师既被形容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被视作教书匠.认识教师角色体的多重面向比单一地回答“教师是谁”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谁?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章在分析了吴康宁教授和学者郭兴举共同关心的“教师是否是社会代表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第一,无论是认为“教师是社会代表者”,还是认为“教师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的看法,都是在没有对社会制度类型加以分析,在忽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所带来的教师社会身份地位的根本变化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第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理论上已不再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阶层,国家的主体是公民,故教师作为“人之模范”当为模范公民,他们是独立的权利个体。不是什么集团的代理或代表。  相似文献   

7.
专业化发展亦是教师获得自我角色认同以及他者对教师角色之认同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寻求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成为悖论性的主体,他们虽然希求主体性角色的获得,但却对支配性文化有着一定的依赖.这使得“依附者”成为教师的常规性角色.在专业化风潮的卷动下,教师虽然也被期待着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但是已被现实条件“框定”了的教师专业化,往往难以真正成为此类角色的滋养体.要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本真性追求,围绕“专业化”确立的制度、文化及教育氛围等,便应淡化支配性色彩,真正有助于教师个人发展积极意愿的确立、自主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教师既生活在教育场域内,又生活在教育场域外,既是专业知识分子,又扮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因而,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具备四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教育圈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圈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改革家;作为教育圈外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经纪人;作为教育圈外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9.
吉鲁认为,人们应该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分析教师角色.他明确提出,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抵抗性知识分子等多种角色的集合体.这一定位要求教师在批判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教育与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此,教师应解放记忆,反抗文本,构建对话性的师生关系,接受具有文化政治性的教师教育,将理论转化为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而承担起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培养有责任的公民、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知识分子其实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教师不是知识分子,不应夸大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给教师增添角色负担。随着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增强,教师关注作为公共领域的社会,以独立自由精神对公共事物给予理性批判,为构建良善社会而努力,这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应然期待。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92-98
教师有独特的社会阶层历时演变及特征,在古代,他是"道"的传播者与自由批判精神的代表。反观当代,教师逐渐转向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淡化了公共身份。教师应重拾知识分子角色,构建基于知识分子阶层特有的生命意义——"有心""有德""有人格",塑起教师发展的自我重建目标和学生生命成长他人目标,最终实现诗意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课堂问题变式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学习者的悖论”早有介绍,基本内容如下:其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处于纯粹的被动地位;其二,中国学生比起其他国家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参见文[1]P.266).悖论也就由此产生:教师绝对的支配作用和学生纯粹的被动地位的数学教学却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4.
理性化的现代社会分工引致了职业化的合理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所造就的"职业人"使传统知识分子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角色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问题.分析当代大学教师"公共精神"得以展开的社会条件,对建构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乡贤的角色期待,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迈向新乡贤的实践进路要求乡村教师在进行身份建构时要具备“有机性”,其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外在联系性与内在先进性。然而,乡村教师“离土化”的思维倾向、“脱群化”的生活模式和“专门化”的职业体制所衍生的问题却制约着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参与和公共身份的发展。构建乡村教师的“有机性”需要将教师的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学校空间与公共空间、专业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推乡村教师践行新乡贤的角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其瓦解的过程,揭示了哈氏关于“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借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状况,分析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存在的问题,“知识性”与“批判性”二应不可或缺,并且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公共领域”及对社会进步贡献创造性智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来说,还是从支配阶层控制社会的基本方针来看,学校被期待承担的社会角色都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现实中的学校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除了“教育”机构外,还有“象征”机构、“分化”机构及“销售”机构等多种类型。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角色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结构和谐发展的教育、学习及甄别机构。  相似文献   

18.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山东教育科研》2013,(7):20-22,56
当前,随着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为此,建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应该从制度建构、知识建构、公共空间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坚持专业性和专业角色优先,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