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不少人认为编辑只是跑跑颠颠,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作者个人成名得利服务的,是“附属品”。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办期刊离不开读者、作者、编者。读者是主体;没有读者,期刊就失去了目的,也失去了生存条件。作者是源头,各种文章靠作者来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人品和文品施锦昌新闻报道的价值是通过传播信息而实现的,这种传播囊括作者、编者、读者的活动。编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者是大众传媒坚持正确方向、确保质量的把关人,又是联系作者、读者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编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4.
作为“实话”栏目的编者,几个月的实践,有感动,也有感谢;有感慨,更有感愧。令我感动的,是“实话”各位领导务实、朴实、扎实的作风。“实话”的作者,皆为各地党政一把手,他们肩负着各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但是,从他们对待“实话”的态度,我  相似文献   

5.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反要求”:报刊在刊登引文的时候,也注明出处。如果认为全部如此没有必要或有困难,起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不为人常见的引文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使文章更加可信;二是督促编者必须查  相似文献   

6.
作者提出的问题极有针对性。把撰写论文仅仅当做晋升职称的“敲门砖”,是写不好论文的。从编者的角度说,要对得住花钱买杂志阅读的订户。否则,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作者只有先解决好“文章合为谁人著”的问题,才能和编者、读者利益一致起采。  相似文献   

7.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8.
《湖北日报》“读者与编者”专版自2001年1月12日复刊起,一直由群工部主办(此前一度由总编室主办),先是每月一期,半个版,后改为每半月一期,半个版。4年多来已刊发了近70期。“读者与编者”专版的编辑思想是:在报社编辑部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办好《湖北日报》服务,为读者服务。它是读者与编者(也包括作者)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载体。专版注重贴近读者,以互动、接近、可读吸引读者,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栏目介绍”、“编辑部吹风”、“我为省报献一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点击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企业报点击》栏目。欢迎各报把好稿及时推荐给我们。请照此格式,加上点击。来稿请在信封注明:“企业报点击”字样。编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报刊上常看到某篇文章结尾之后,括号内添注:“此文系××长或××同志写”。不言而喻,够格在其号内添注的当然是相当级别的首长或是某方面的权威。编者意图也是明白的,以此昭示读者——作者不凡,此文重要.无非如此. 笔者以为,此乃多余的“尾巴”.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读者面前文章也是平等的。其实,文章重要与否,作者功力高低,完全是文章本身的分量与价值决定的,读者自有公论。不加号添注,妙文还是  相似文献   

11.
报纸文章中应有语言创新,但必须准确、明白地反映事物,要合情合理。我在看首都一家报纸时,发现作者和编者在运用语言时不太慎重,让人读起来磕磕绊绊,有的还难以理解。今年3月27日这家报纸刊登的《规矩的分量》一文,第六行中称:“……关系一条生命的存亡,一个家庭的笑泪……”其中“笑泪”二字的运用很难让人理解。理解成笑出来的泪吧,不合前句“生命的存亡”之意;理解成喜笑与哭泣吧,极少见到如此的组语。如果把“笑泪”换成“悲喜”就会比较贴切一些。5月30日该报刊登的《远离野味》一文,第三行:“一条‘过山峰’动辄三四千块钱,还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2.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当能写出质量不错的稿件,并被报刊采用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针对栏目投稿。经常看报的人知道,各报都设有许多栏目,比如:党团生活、读者来信、大家谈、城乡新事、市场漫步……等等。报刊上设置栏目,主要是让读者按栏目选读自己爱看的文章;通讯员、记者便于按栏目投稿;编辑便于对稿件归类处理。因此,通讯员就不应忽视按栏目投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编者“点睛之笔”的丰硕成果,一个好标题,可以使文章大为增色,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乃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制作标题,务必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容不得丝毫的马虎粗疏。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8,(2)
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桥梁——鲁迅是怎样办期刊的(之二)文/管益农鲁迅编印的书,除了极个别例外,都亲撰前言或后记,即序跋一类的文章,这已为喜爱鲁迅杂文的人们所熟知。其实,在鲁迅所编的刊物上,也大都可以看到标明“凡例”、“谨启”、“小信”、“按语”、“编者...  相似文献   

15.
处处打井,平均用力,不如集中一眼深钻下去,方能迅速出水。本期《业务研究》特发三篇有关“标题”的文章,以使读者收取“集中一眼,深钻出水”之效。果能让读者如此获益,编者欣然。  相似文献   

16.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泉州晚报《读书》专版上发表了一篇拙作,收到样报后,有不少感触,归纳起来为“快”、“细”两个字。“快”:寄出只7天,即获发表,扣除4天的邮程,编者处理稿件直至见报。仅用了3天。再者,文章发表后,赠寄样报及时,作者一周内就收到。“细”:编者心细,在为我寄来一整张样报外,还附有拙作剪报。一个版刊登有好几篇文章,编者多取出一张报纸,一一剪下每篇文章,然后分寄给作者,作者可特此作为剪贴之用,而那一整张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杂志》是我自费订阅多年的重点刊物,其中“经验交流”、“学校图书馆、”“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最受我欢迎。每篇文章我都仔细阅读,在它们的启发下,我结合工作实践写文章。因我校  相似文献   

19.
(一) 在十年改革过程中,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肯定的。然而,当前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些同志对地方报纸办的理论专版或理论文章,产生了许多看法。其中之一便是:报纸就是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理论文章要尽量少发,或者干脆不发。有的同志把地方报纸的理论文章概括为九个字——读者少,作者稀,编者愁”。九个字中,关键是前三个字——“读者少。”地方报纸理论文章“读者少”的原因何在呢?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理论冷淡”,读者没有理论的需要和兴趣。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根据。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确实存在着忽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1999年第3期,改刊后的《芙蓉》刊登了“受众反馈”,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被编者平静从容地摆放在那里: 一位读者说:清新美丽的芙蓉花变成了有如摇滚乐般的火爆场面,赶紧翻开一页页往下看,更是从头凉到了脚。只见一页页大都是黑白模糊不清的画面,而可供观赏有价值的主体却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另一位读者的意见却是:如用一言来形容新《芙蓉》,可说是“锐气逼人”。《芙蓉》的改变让许多老读者措手不及。1998年第5期上《芙蓉》刊登过一次读者来信,那些信还在平静地谈及长篇连载问题、名人传记问题。但这些讨论现在看来简直是“掩人耳目”。毫无疑问的,1999年的新《芙蓉》干干脆脆地与原来的模式发生了嬗变。它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原来的读者群,将自己定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