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三)科目:语文与写作 一、问答题(25%) 1、世界上有哪几种语系?汉语属于哪种语系? 2、汉字经历了哪些衍变?其衍变的特征是什么? 3、中国古代韵文包括那些体载? 4、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哪些流派? 5、何谓“谴责小说”?试举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王蒙,不久前在广东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狼’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王蒙先生的结论,当然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他的两点解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来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新”这条“疯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识”优越感的支配下,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看待“编辑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这一提法本身并没错,正如现代作家、编辑孙犁先生所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作为一名编辑,特别是做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有进行科研的能力.可问题是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能不切实际.根据“学者化”的口号,有人提出,“对自己所负责编辑的某一学科或主要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要具有比较完全系统的把握,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顾彬、鲁迅和我们的世界文学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对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作家的“不客气”评价,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再度审视和探究。在全球化迫使弱势文明一再萎顿的趋势面前,信奉文化特异性的作家、评论家们辨析真相,廓清迷雾,就显得尤为必要。一种评论,总归脱不掉强势文化的影子,不“君临”弱势,焉能“高屋建瓴”?然而文学艺术却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正好相反,这里不承认权威。它需要的是共存、交流和互补,是个性之外的群星辉映,而不是日月对大地的单一普照。不过,我们便目为权威的强势和有武断之嫌,就天然获得道德优越感进而自认已经拥有引以自豪的文学了吗?正如李大卫所说:“今天,中国作家仍然相信一种乌托邦式的普遍文学。他们只是在加入这场普遍文学游戏遭遇挫折时,强调自身的文化特殊性。”看来,在“受害体验”弥漫的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还很多。胡粲然  相似文献   

6.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7.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悄依旧猜疑与冷漠。“我怎么不是专家呢?”我被迫掏出证件给他看:“第一,我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此次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出席新疆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我是作家;第三,我是光明日报的主任记者。……”  相似文献   

8.
1977年5月的一天,国家出版局负责人陈翰伯驱车来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对当时出版社主要负责人胡德华说:“小平同志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了贯彻这个精神,你们是不是能为孩子们出版一套中国自己的少年百科全书?”这个建议鼓舞了出版社的全体同志。我们组织专门班子,一方面多次召开有教师、编辑、作家、家长、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相似文献   

9.
要使文章生动有无秘诀?据经验丰富的作家告诉我们:“有”。郭沫若说过:“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英  相似文献   

10.
细节细节,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里起着重要作用。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的效果一样。也可以说,没有分镜头,就没有完整的影片,没有细节,报告文学就不能成篇。细节是什么呢? 据说五十年代,苏联一位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偏巧,那一天文学翻译不在,临时找了个工业翻译顶替。当这位作家讲到“细节”时,翻译翻了个“关于零件问题”,弄得人们莫明其妙,怎么在文学创作中跑来了个零件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呀?牛头对不住马嘴呀?纷纷递条子,翻译慌了,问那位作家,那位作家又重复了一遍,翻译又改成了“碎步”。改得人更糊涂了,怎么又跑来个“碎步”?原来,在俄文中,机器上的零件,测量中的“碎  相似文献   

11.
读书拾零     
从卫建民先生的文章中得知,三联书店以素雅闻名的“叶雨”的封面设计,原来出自范用先生的手笔.“叶雨”,想是“业余”的谐音罢.中国出版家自己设计封面,大约是有历史的.有时候,书坊印书,哪里有什么专门的美术编辑!鲁迅先生的很多书,封面就是自己设计的.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其典雅、洁净几成三联风格的代名词,见到很多作家,学者都在文章中提到:愿意出一本这样风格的书.其实它也简单得很:在纯白的封面上,斜放一张有作者手迹的稿纸,左下角一个展卷坐读  相似文献   

12.
1>339的联想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打量一位坐在他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女士,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在与她简短交谈几句后,不无炫耀地说:“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一部”。女士回答。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时至今日,世界上知道小说《飘》和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人数很可观,而对上述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的年轻作家,人们无从查考也无人愿意去查考。看来…  相似文献   

13.
“要有中国作风!”“要有中国气派!”“要有民族自尊心!”“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不可丢!”读者在这样呼吁,不少作家特别是一些老作家也在这样呼吁。这是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前几年,言必称西洋,张口骂祖宗,成  相似文献   

14.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15.
诗的“色彩”近日接到一位中学生寄来的诗稿。除题目用蓝水钢笔书写外,其下三节诗,分别用红笔、黑笔、绿笔书写。据信上介绍,原来他看到某杂志上有一则作家轶事,介绍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写作时有一个习惯:当写到激情洋溢的段落,便用红笔;写到凄凉沉痛的段落,便用黑笔;写到田野,树木,便用绿笔……故深受启发! 他说:我用这种办法来增加诗的“色彩”,不知会不会使读者有所触动呢?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一位中国著名作家L,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大师们“根本无须讲究文笔。他们这些了不起的人不在乎有语病,正因为有这些语病才更说明他们了不起”。作家抬出福楼拜,是用来讥讽“挑别人小毛病而自炫”的人的。他问道:“用显微镜找出大师的一点儿疏失,能影响他整体的成就吗?”他给批评者下的断语是“刻薄”、“不宽容”,说批评者如遇上福楼拜那样的大师,“都会落一个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现实·写作——访苏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青年作家苏童早年就有《桑园留念》、《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在文坛有影响的小说。塑造有名的“香椿树街”故事。十余年来一直是朝代更迭频频的中国文坛的潮头人物之一和“常销”作家。近日,笔者对他有个简单的采访。您在一些作品中表现旧中国人们生活的沉闷、压抑,是否是对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的暗指?  相似文献   

19.
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略萨全面走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1世纪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略萨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经典作家的行列.略萨2010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使其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由精英化、专业化转向大众化.而中国作家对略萨情有独钟,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都对略萨的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批中国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圆文学具有一个奇特景观,就是它更多地承接了当代外国文学而非现代中国文学的血脉。与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相比,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杜拉斯对当代中国作家们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阂先生将博尔赫斯称作“先锋作家的独门暗器”,可谓贴切之至。只是今日人人都将博尔赫斯放在口中,他已经不再是“暗器”,而是成了“标签”。博尔赫斯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界,对知识界也触动甚大,这一点在西方表现显著。张阂在文章中特别提到,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一书的开头引用了博尔赫斯小品文,来引发关于事物之秩序的议论。可是中国知识界似乎对博尔赫斯依然比较隔膜,张阂最后指出:“博尔赫斯以他自己的失明的眼,照见了当代中国作家的盲目。”那么,中国知识界是不是也需要有“问道于盲”的勇气呢?王晓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