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上初中时就爱上了新闻报道。1962年发表过一篇通讯,人物失真,报社的同志亲临我家耐心教育。我写了一篇吸取教训的文章,登在当时的《通讯工作》上。动乱年代,因怕那篇报道受牵连,终日忐忑不安,曾下决心不再写稿。党的三中全会后,县委通讯组的同志反复动员我写稿,并把《河南日报通讯》发给我,《新闻爱好者》诞生后,又年年替我订阅。每收到刊物,我都爱不释手,认真学习。在通讯组的帮助下,我又提笔写稿,而且满怀热情,采用率高,年年被县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连续3年获地区的奖励。1987年在全国农林科教电影片汇映月活动中,获荣誉证书。1987年县里解决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时,把优秀通讯员作为一个条件,给我解决了一个孩子的城市户口。1988年县里评定技术职称时,我获经济师称号,因此晋升了一级工资。我非常感激通讯组对我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4.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5.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光阴荏苒,到报社任记者、编辑转瞬已10年。虽说发表过千余篇稿件,编辑过不少版面,但获国家、省、市新闻奖的也就区区20个,令自己满意的就更少。翻阅几遍过去发表过的东西,感到《“不满意”的也领牌》这篇通讯还算是比较好的一篇。这篇通讯在第五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决定一等奖时,评委们已近全票赞成。我所在的《三明日报》历来没有文字新闻送评过中国新闻奖,此文至今仍是《三明日报》文字新闻所获的最高奖。回首采写这篇文章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1998年9月11日,我接通知参加当天下午在市公安局会议厅召开的“满意和不满意派出所”评选…  相似文献   

7.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8.
我在《世界优秀通讯选》里,读过著名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写的两篇通讯,一篇是《记鲁迅》,另一篇是《朱德将军忆童年》。两篇通讯给我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这里洋溢着作者对中国革命者的爱,确实感人至深;它们是新闻通讯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认真观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0.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的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大的新闻主题。本文试图对新闻媒介中的“以小见大”现象作些剖视。先让我们看两则报道。《洪湖报》1988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有酒不卖开车人》的消息,写的是饮食个体户刘成林不卖酒给开车人的事。《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是刊登在1980年6月15日《孝感报》上的一篇小通讯,写的是会计伢在分油时嫌王二婆的油壶小了的事。这两篇报道都不足300字,可谓事情小,篇幅也小,但这两篇报道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前者获得了  相似文献   

11.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13.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15.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发表李传新的文章,称赞已于1994年停刊的《世界图书》杂志是读者向往的一扇窗,介绍这本杂志的前身是《国外书讯》,于1972年试刊,出至1979年9月,以后用《世界图书》刊名延续出版。这篇文字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这里谈谈我所了解有关《世界图书》前身的一些情况和背景,作为对李文的一点补充。据现有手头资料和当时参与编刊工作的吴仁勇同志介绍,在《世界图书》前身《国外书讯》之前,还曾出版过《国际图书通讯》和《进口业务通讯》,也可以说是《世界图书》前身的前身了。由于一些原因,《国外书讯》之后还用过《参考文摘》和《国外科技书讯》的刊名。  相似文献   

17.
发表于1996年6月5日大众日报的通讯《“史铁脚”的新追求》,是枣庄市山亭区委宣传部李广友、张辉的作品。山亭区作为枣庄和我省有名的贫困地区,这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凡是到过山亭的人,无不为山亭郁郁葱葱的山林、日新月异的城建、四通八达的公路所赞叹。作者从山亭的实际出发,通过一位普通农民的新追求,展现山区建设的新风采,恰似一幅以大山为背景的人物画,给人以美的欣赏。这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用浓墨重笔,不作细腻刻划,而是粗线条勾勒,简略式记事,文字不长,情节不多,以速写的方式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8.
吴纪椿 《新闻记者》2005,(11):53-53
30年来,我写过近千万的文字,除了案头留有几本沉灰的书籍(这也是零星的一部分)外,我未保存过一篇作品。然而在文汇的网络中心,我仍然可以点击出发表于1975年12月27日文汇报的那篇9000字的长篇通讯《踏破惊涛谱壮歌》。这大概是我的新闻处女作。当年作为一个知青代表去采写安徽阜阳抗洪救灾牺牲的一名上海知青的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19.
最早认识老祁是在四年前,当时我刚从香港调来深圳工作。就在这一年,我的老同学、《深圳商报》的殷积策因病去世了,我写了篇《怀念老殷》的小文被人转到《商报通讯》刊出,我去取样刊的时候认识了老祁,他当时正是《商报通讯》的主编。  相似文献   

20.
《我看林业这十年》是1988年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一篇通讯,在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会上获得特别奖。这篇通讯讲了十年造林,讲了十年毁林,表明了我们的觉醒,催人奋起,堪称一篇深刻的国情报告。这或许是这篇报道最成功之处。据了解,这篇通讯播出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务院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专门致函中央台表示感谢,还组织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代表集中收听。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