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跑出来的",在法国搞了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报道,出手近百篇相关稿件后,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验. 10个月间,中国文化年有370多个项目,分散在法国各地举办.尤其是在开幕、春节和闭幕的三个高潮阶段,每天都有几项活动在不同的地点进行.法国媒体较为关注大项目,而作为通讯社,新华社则力图报道好尽可能多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从中央党校"当代世界科技"的课上,我才知晓,因特网(互联网)的最初创意是美国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提出来的.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看到苏联和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特别是苏联掌握了卫星发射技术,具有了远程核打击能力.美国担心,一旦遭到核打击,它的中央指挥系统可能失灵,就要求兰德公司给出万无一失的通讯方案.兰德公司对此课题作了专门研究,该项目主持人保罗·巴兰于1964年公布了研究成果.结论完全出人意料:能够经受核打击的通讯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没有中央控制;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残存的局部仍能正常运行.报告建议使用分布式网络取代中央控制式网络.  相似文献   

3.
中国导弹计划:仿制还是自行研制? 美国情报部门是从1958年才开始注意到中国导弹计划的.以中国当时的实力,他们认为:"由于缺少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军事和经济计划对其有限资源的需求,到1962年中国肯定不具备自行开发导弹与核武器的能力."考虑到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他们判断中国"肯定会向苏联寻求导弹技术,在未来五年,苏联可能提供给中国某些种类的导弹和适合核武器使用,但并不携带核弹头的武器".这是美国国家情报评估关于中国导弹计划的最早记录,虽然关于中国导弹计划的细节概不清楚,但是认定它一定与苏联的援助相关.  相似文献   

4.
聂云 《航空档案》2005,(11):85-86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核国家之一,拥有三位一体核力量。但这一切来之不易。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情况做了介绍,包括早期原子弹和氢弹等核武器的开发等。中国研制成功核武器后,曾向世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主要用于自卫。  相似文献   

5.
2008年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意义.通过对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等新闻事件的报道,培养出一批具备丰富现场直播报道经验、秉承新闻专业主义操作理念的出镜记者人才.央视新闻频道经过2009年频道改版之后,在直播联盟机制作用下,新闻报道逐步由预测性事件向突发事件倾斜.  相似文献   

6.
2015年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颁奖.作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于敏荣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7.
进入2009年,北京的中央新闻媒体似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很明显,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的新闻媒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中央新闻媒体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中央媒体近些年比较大的新闻变革几乎都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1951年10月,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请即将回国的他的学生,中国著名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先生带口信给毛泽东主席,"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拥有核武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原子能问题,正式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  相似文献   

9.
彭波 《传媒》2009,(12)
(本刊讯 记者彭波)2008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中国传媒业大环境日益公开、透明.同期我国经历了南方雪灾、大小矿难以及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灾难.多难兴邦,中国媒体也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中历练着自身的应急能力,汶川地震报道就是<条例>公布后的一次成功实践.但由于灾难报道的特殊性以及媒体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富"黄光裕终于因涉嫌经济犯罪而受调查.我由此想起以前曾经特意留下过一张报纸,费了周折总算找到.这是2005年3月的一个版面,黄"首富"光临一家媒体,该报遂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他.  相似文献   

11.
2002年至今,我在新华社从事军事报道已7年.在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报道,在某些领域的报道已经成为重复性劳动之后,所谓的"七年之痒",似乎也让我有了些许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3.
2007年9月21日,美泰高层就召回中国制造的美泰玩具一事向中国正式致歉,但"中国制造"所背负的黑锅、广大消费者谈"铅"色变的恐慌心理并未因此而消失.探究中国玩具形象之贬损、受众消费阴影之形成,我们发现美国媒体狂轰烂炸式的报道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张蕴钰(1917—2008),20世纪50年代末起,担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核司令。他先后参与并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964年),导弹核武器试验(1966年),大气层全当量氢弹爆炸试验(1967年),地下核武器试验(1975年、1978年)等重大工程。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世纪初,本文作者曾采访了张蕴钰的秘书;在参阅张蕴钰著《初征路》等资料的基础上,写就此文。  相似文献   

15.
柳珊  张颖 《新闻大学》2006,(4):65-72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新闻传播领域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更是无法避免.与以往多数研究偏重从内容、体制的角度观察中国新闻改革事业不同,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探究中国新闻改革事业.本文以时政报道为切入点,对比了2006年传统媒体中的两会报道与两会博客内容,从信息把关、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技术与民主政治三个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对当前中国新闻改革事业带来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些影响存在的优点与弊端.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据日本《读卖新闻》22日报道,日美两国在围绕1972年美国向日本返还冲绳的谈判过程中达成的日本默许美国向冲绳运进核武器的密约原件已经被找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与东盟关系进入"钻石十年"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媒体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报道成为双边共同发展的助力.当前,广西主流新媒体将"中国—东盟"合作报道的重点置于国家战略层面下的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融通的文化交流等方面,但报道尚存在新闻分布零散、未形成宣传的议程,宏观描述多、微观叙事少等不足.为此,需要强化"一带一路"相关议程设置,将新媒体的运营思路融入新闻策划,实现报道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他生来不是中国人,但他选择了中国,用冷静的笔调和65年的时间来记录中国前行的历史;他的文章感动了国人,也吸引了海外重新打量中国的目光;他一天大学都没有上过,却著作等身,报道散见于中外各大主流报刊,宋庆龄亲自请他写传记.  相似文献   

20.
"两会"报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传播功能的发挥,它在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改革深入、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两会"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但又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和突破.本文在对"两会"报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析2011年"两会"传播的新特点,指出"两会"报道的"全媒体"运作方式及其新闻话语的政治学修辞和"公民新闻"等特色,同时还认为"两会"报道正在逐渐推动公共新闻的实践和完善,促进媒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全方位发展,最后还勾勒了"两会"报道尚待提升的空间,为未来的"两会"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