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西部”作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是西部电影与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分野。在西部电影中,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在创作实践中对“西部美”进行了最为充分的挖掘,“西部”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中,除少数影片外,“西部”本身在影片中并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仅仅作为影片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环境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新生代"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影坛上大放异彩,"新生代"的导演成为大众瞩目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电影的前卫时尚的风格,进而对"新生代"导演和其电影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别的日式悬疑电影,著名"蒙太奇派"导演中岛哲也在电影《告白》中并未使用过多的惊吓手段,没有沉闷的古典器乐以及略显单一的长镜头变焦,而是突发奇想的选用了接近三十分钟的单一空间人物的长时间念白,大量的跳跃段落式分镜头以及大量人物特写与高低速镜头,表现了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以及尖锐对立的两个群体。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载体,总要使受众相信其所讲述的故事,相信电影叙事核心——人物的真实性,这种对人物的相信,要么是尽可能的还人物于历史本真,要么是使影片塑造的人物能入情入理的处于导演所营造的奇幻景观之中。本文以第一种类别为研究文本,着重分析美术基础认知中的解剖知识对于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使得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笔者针对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剧情叙事方式、摄影方式、剪辑手法以及配乐等元素,探讨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性,着重从其独特的电影呈现方式分析解读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脉络,深入探究其电影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怀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刘杰导演的《青春派》、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一批电影大受欢迎,成为当下怀旧情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怀旧思潮。本文以探讨青春怀旧电影在我国发展到当今地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怀旧情结在电影中的基本表现模式,由此对商业环境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错位价值以及怀旧电影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指出当下该类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弊端和对怀旧主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电影《建军大业》的剪辑非常灵活,导演在构建多线条"立体剪辑"基础上,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联想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方法,将这部主旋律电影处理为观众喜欢的战争片。运用立体剪辑深化电影主题,借助宣传片式剪辑丰富画面内容,运用静帧画面突出历史瞬间的重要性,借助慢动作彰显人物的内心情感,运用叠化过渡创造历史瞬间的氛围,以音乐与画面的巧妙融合来推动剧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与许多反思文革的影片不同,导演不单纯地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进行追忆和讽刺,而是用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和热情的歌颂,上映后获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赞誉。从电影叙述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电影理论,将其内容划分为序幕、倒叙法、视点、叙事者等几个版块对影片进行横向剖析,进而认识这部影片的叙事特点,及其对于国产电影在叙事语言上的突破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电影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出导演对于审美的直接观念,但笔者认为,导演所营造的乌托邦世界其实也就是某一人群心中某一空间的整体投影。因此电影文学既是导演的美学表达,也是观众的美学对应。文章本着研究世界电影文学的最宏观目的,通过比对中外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差异和中外电影审美观,分别描绘了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望文章内容可为读者起到一些文学剖析层面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国电影《寄生虫》摘得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国际视野。从《汉江怪物》到《雪国列车》,导演奉俊昊用一贯的"誊章法"将社会批判寓于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独有的凌厉、深邃、冷峻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奉俊昊电影《寄生虫》的研究来探讨奉俊昊导演在善于恶、阴与阳、明与暗的二元论中表现出对韩国社会现实的哲学性批判与思辨。  相似文献   

11.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描写赛德克人身份的自我意识构建、部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展示出导演自我矛盾的错误观点。对《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本土电影而言,若想要承担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停留在自身撕扯和矛盾的历史想象中,而是应该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历史场域中寻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关系,将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作为韩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人物,金基德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人生哲理的阐释,宗教思想的参悟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上的.他擅长用想象中的现实来取代真实的现实,用弱化的情节来营造氛围,使叙述更具张力,梦幻式的叙述更是应用的得心应手,通过这些独特地叙事策略,他营造了自己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3.
电影市场化是世界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引入到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是切实可行和及时必要的。冯小刚导演作为中国杰出贺岁片导演,将市场营销策划与其作品完美结合,创造了许多经典案例,为中国电影发展与中国电影市场化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电影一直存在着艺术和商业严重分离的现象,在国外重要电影节上获奖的艺术影片在国内发行放映过程中往往遭遇票房尴尬,与此相对的是,以冯小刚为首的贺岁片导演却因为雄厚的票房实力而被冠以商业导演的称号.商业与艺术真的是水火不容吗?透过解构主义探寻中国电影的本质,从中可以看到,商业不过是电影依托的外在形式,内在的精髓却是对电影主题、叙事和语言的商业化解构,商业语境可以通过艺术解构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5.
在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中,西部的农村和小城镇作为一种叙事空间呈现出不同于都市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西部的农村一方面以传统保守落后的姿态进入到我们视野;另一方面,新生代导演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肯定了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西部的小城镇则在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中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成为最具有本土历史意义的影像。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文化意蕴不仅表现于故事情节中,亦且渗透于人物名号、风物处所、武功招武名称等每一个写作环节,其中人物名号的文化意蕴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余锷 《职大学报》2010,(3):66-68
日本导演黑泽明被西方电影界当作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他一生中拍摄出了许多优秀的武士电影,在黑泽明的《七武士》、《影子武士》、《乱》、《用心棒》这几部武士电影电影中,他赋予了影片中火器于武器之外的功用,使得火器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意象,从而隐喻西方文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