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学术期刊的媒介属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传媒环境变化3方面分析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的必要性,提出学术期刊从社会热点、读者需求和报道方式创意的角度切入传播科普内容的方法,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有扩大自身影响、培养潜在读者和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理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改变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同时,也重塑着传播产品的形态。在科学传播领域,科普信息的阅读行为场景呈现出移动化、日常化的特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型科学传播方式在传播效果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本文以中国科协创办的"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内容分析法,发现移动化、日常化的科普信息阅读场景对科普公众号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表达形态三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化、日常化的阅读场景,科普创作还应在内容、互动机制、情感体验方面深入调适,以满足受众的科普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普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科学普及事业新的增长极。然而,“互联网+科普”是一种超前的理念,是一种方法和途径,更需要先进的科普传播内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科普”在信息化的时代迎来了发展的良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将通过信息技术从传统的科技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田,真正的做到了科学普及的润物细无声。本文通过分析科普场馆“绿色科普”在信息化时代的业态新变化,得出“绿色科普”的信息化之路是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是科技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科普工作者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让科普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媒体融合视角对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并结合融媒体时代下的气象科普宣传需求的新变化,对近年来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代表性案例展开分析,进而对未来一段时间气象科普事业发展如何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如何构建气象科普事业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改进科普方式和提升科普质量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谢起慧 《新闻传播》2012,(2):99-100,103
科普场馆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设施,是长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科普场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完成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使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科普场馆是科技传播的场所,其教育功能也是科技传播的效果,本文运用拉斯维尔关于传播的5W模式,来分析如何提升科普场馆在进行科技传播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时代,科普主力军转战短视频赛道,科普短视频成长为公众喜闻乐道的科普形式之一。科普短视频消弭了知识分享的时空藩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本研究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用户体验三要素)、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8.
梁璐 《东南传播》2010,(7):95-97
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普传播借助大众传媒这一载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存在着问题。文章从科普传播的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以及科普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视角对大众传媒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释我国科普传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短视频因其传播的优越性,被尝试作为科普的新途径.科普的方式多种多样.基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科普方式开始与社交媒体进行融合.本文以科普类视频为例,分析自媒体科普节目的科普效果,找到新媒体时代下科普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环境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博物馆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研究以环境心理学中环境—行为关系为理论视角,剖析科普展览中的环境—行为关系,解读科普展览如何从生理、心理、价值观层面对观众进行唤醒并产生效果,最终实现展览的教育目标。本研究以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及内容分析法了解科普展览对观众的唤醒方式及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展览设计思路建议,以利科普展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程普江 《新闻传播》2009,(12):49-49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方式、范围的变化,决定了媒体在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同时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新闻媒体通过报道、评论、讨论等传播手段.在公众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传播效果,对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至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的走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出发,论述了科普传播与新媒体的天然耦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科普领域,提出科普传播的新思考、新思维,认为科普当善用新媒体平台,注重受众需求,合力打造科学传播新平台,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凭借直观化、高效化等特点,在健康传播中呈现出普通新闻难以比拟的优势,成为健康传播的新利器,但当前学界对可视化新闻在健康传播中的运用,尚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本文剖析健康传播中可视化新闻案例,全面考察其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及规律,并据此将可视化新闻在健康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为:环境变化呈现者、健康知识科普者、社会联系协调者、健康素养监测者。  相似文献   

14.
人类现在进入21世纪,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儿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所营造的信息化环境正剧烈地影响着儿童。本文致力于研究在这种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中儿童信息传播的信息流这一命题,笔者在文中首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儿童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作出概述;之后分别对信息流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展开具体阐述,对信息化时代儿童信息流的信源、信道、信息、信宿、信效,以及信息流的数量、质量、次序、速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Web2.0信息环境的特点,使数据新闻从内容组织、呈现方式、传播渠道、时空维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乎改变了原有新闻工作的每一个要素.Web2.0信息环境的媒体具有横扫一切的态势,重新定义了信息组织方式、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等,由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回形针PaperClip"抖音号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科普视频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本文分析了以"回形针PaperClip"系列视频为代表的科普类短视频在科普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萍 《传媒》2024,(6):39-42
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给科普期刊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融媒体时代,部分科普期刊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借助新兴媒体优势,不断提升自身传播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博物》杂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长期传播实践过程中所探索出的发展道路,可以为当前科普杂志传播力的提升提供诸多启示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霞  陈耕 《传媒》2020,(2):49-52
轻松娱乐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正在逐步介入科技传播的领域,这不仅为抖音增加了新的内容类型,也让科普借助短视频进行科技传播成为可能。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普信息化为科普内容与普通公众间更广泛、深入的连接创造了机会,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传播生态。本文以抖音为例,关注社交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深入探析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从而在未来发展中建立更加成熟的互联网+科普的服务形态。  相似文献   

19.
赵肖雄  潘璇 《视听》2018,(11):174-175
数字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科学文章和新闻通稿形式的内容传播,新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作为当下自媒体传递信息、传播内容的流行手段,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本文从数字媒体时代的科普传播特点切入,对科普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及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抗疫媒体科普的全程观察和深度访谈,客观分析了媒体在抗击疫情科普中的整体表现特征,涵盖了科学传播的亮点与突破、问题与不足,从提升应急科普能力角度提出促进媒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