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家支是彝族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彝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组织.一个家支有其发展的历史,通过家支的迁徙、祭祀、盟誓等家支活动来完善家支的自我管理.一个家支的发展其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区历史上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毕节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扯九纵是则溪制度中的职官制度,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扯九纵共同构成了毕节地区彝族社会三位一体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对则溪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毕节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早期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入阶级社会后,彝族社会主要靠家支来维系。各个家支为了生存,就必须重视教育。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常常被家支头人请去做教师,并成为头人的幕僚。因此,家支教育中浸透了毕摩文化,而毕摩文化也对家支统治及森严的等级制起到了维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家支教育不存在了,但毕摩文化对彝族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还远未消除  相似文献   

5.
彝族家支制度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从古至今对彝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彝族腹心地美姑县的研究,分析了彝族家支制度对当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要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育新型“德古”人才、正确引导教育家支中的不法分子、尊重群众真实意愿开展选举以及发挥家支制度的社会功能等措施来完善彝族家支制度对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西彝族家支具有共同家支名称、祭祀共同祖先、父子连名系谱、统一"纳以"及分宗制度等特征,其家支习惯法既是水西彝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维护家支内部秩序、促进家支内部互助、维护家支整体利益、增强家支凝聚力等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8.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是从隋唐时期乌蛮部族中分化形成的一个单一民族,自它形成单一民族起,见诸汉文史籍的族称不胜枚举,但自隋唐到清代的"和蛮""和泥""斡泥""窝泥"等族称,均系他称而非自称。通过考察彝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哈尼族族称作对比,认为历史文献中哈尼族族称是彝族对哈尼族先民的称谓。又通过对哈尼语和彝语语音对应关系的探讨,认为彝语中对哈尼族称谓其实来自于哈尼族自称,即"和泥""窝泥"等族称的本源是哈尼族的自称"哈尼"。汉文文献中从"和蛮""和泥"到"斡泥""窝泥"等哈尼族族称的演变与彝语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彝族在历史上由中国迁徙进入越南后并不称为彝族,而称倮倮族和濮拉族。依据有关资料,对越南彝族的人口分布、迁徙历史、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对彝族的境外分布及其情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彝族人民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情感,它是维系彝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彝族具有独特民族气质的主要精神来源。彝族伦理思想是指彝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文章对彝族民间文学、人生礼仪、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方面所反映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提炼和概述,从中大致可以管窥彝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概貌。彝族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其积极成分,无论是对彝族社会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西政权是指水西彝族君长在蜀汉建兴三年正式受封为罗甸王建立方国,到元代改任土司,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结束1474年统治的方国、土司政权。水西政权是彝族地方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体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涌现出了不少爱国历史人物,勾画出了彝族历史的主线,创造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水西文化,在彝族历史上拥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习俗。现代学校教育要重视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习俗及内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降,家族在民间广泛发展,对传统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政府权力在地方的缺位,家族日益膨胀,成为民间权威组织。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族人和乡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以大量原始的彝族文献和鲜活的现实民俗为养料,以彝族和其他民族关系流变史为主线,通过条分缕析的历史勾勒和整体的理性关照,探寻彝族传统道德在原始社会时期、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南诏时期、元明清时期发展轨迹,挖掘彝族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占我国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各有各的来历,或从属于某一个族系,有一位祖先,或出自两个族系,有两位祖先;概而言之,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相似文献   

20.
彝语"雨斗"译为"献祭",即献祭仪式。雨斗仪式是丧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仪式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的建构等意义。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