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精神产品具备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精神产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但精神产品产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劳动产品,其价值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来衡量,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精神生产的一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精神生产的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揭示观念形态产品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因此,研究精神生产问题,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精神生产”、“精神产品”等范畴,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国内外的学者中,注意  相似文献   

3.
精神劳动是生产劳动,精神劳动产品是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精神商品没有“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个别劳动时间。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价格变动的特殊性;二是价值规律对精神商品的调节具有间接性。要使精神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必须质量高,性能好,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出版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一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出版物最重要的属性,它是作者与编辑思维的产物,是影响和作用于接受者精神的。因此,出版工作者必须注意出版物的社会效益。生产精神产品也必须要有生产资料,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都需要付钱制作,因此,出版工作者又必须遵循商品生产的规律,重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问题。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5.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耗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物质财富增长中科技和知识的作用与日俱增,精神产品生产和再生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精神产品生产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发展精神生产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艺术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只有通过消费中介才能使其使用价值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但是由于艺术产品的特殊性,作为艺术的消费与作为物质产品的消费又不完全一样,后者是一种物质实用价值的消费,而前者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消费,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此同时,它还担负着‘吃u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神圣使命。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现代企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应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得到高度的重视。一、关于现代企业精神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内部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而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一个企业所展示的精神风貌即企业精神。现代优秀企业不仅重视产品质量,更重视生产产品的人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生产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突出特征。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各级各类专门…  相似文献   

9.
编辑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编辑面对的是精神产品(原创产品),而对精神产品的理解、判断、评价和加工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编辑过程中,鉴审原创作品是核心环节。剖析编辑鉴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总结其特征和规律,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编辑在文化缔构中的作用刘青在人类社会中,编辑活动是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居二者之间的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社会文化生产活动。编辑活动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将人类的精神产品即发明、发现、创造及技术生产中的某些突破,科学实...  相似文献   

11.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神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艺术有三个重要命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精神生产。它必然由生产、产品、消费构成系统,以物化形式来体现,受到整个社会生产的制约;而对世界的掌握也要经自身的系统来完成。作为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又必然与时代和阶级的命运相联系,其产品并非一般产品,而是表达人类共同意愿和情趣的完整的个性化世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艺术真实地掌握世界和艺术生产得以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马捷莎讲授精神生产势必要涉及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精神产品价值的文章尚不多见,就现有的文章来看,论者几乎都是用经济学的价值原理来分析精神产品的价值。实际上,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是难...  相似文献   

14.
编辑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与生产产品的物化过程的辩证统一 ,具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双重选择 ,其产品———出版物 ,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一样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各具独特地位,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各有独特的功能。精神生产是指主体认识客体、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是一项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对象,以一定系统形式的精神产品为结果的社会生产活动。精神生产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首先使用的,不过,马克思在这里谈精神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证明劳动时间是劳动产品的价值的量度这条经济学原理,从而揭露鲍威尔一伙在这个问题上的无知。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通过脑力劳动,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科学知识产品的生产,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等。  相似文献   

16.
精神产品是生产者以脑力劳动为主 ,根据社会实践要求 ,自觉创造出的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典型化的观念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价值不同 ,精神产品的价值有自身的特点。从价值形成、价值本质和价值实现三方面揭示了精神产品的价值特征 ,为人们更好地把握精神生产的规律、指导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的总体。精神文化生产是人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劳动过程。编辑活动与人类精神文化的生产与发展休戚相关,它是为人们提供每日所必需的“精神文化食品”的活动。而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必然与美学发现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关键词     
【实体经济】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人们总要衣食住行、看病等,因此实体经济始终是人  相似文献   

19.
何国瑞在《文艺转型论辩疑》(载《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我国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要求文艺走向市场,把艺术产品等同于一般物质商品,就混淆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界限。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尚明白,支配非物质劳动产品的原则和支配物质劳动产品的原则并不相同。马克思对此曾给予了肯定。常识也告诉我们,肌肤肠胃的需求与耳目大脑的需求,是既不同质,也不同构的。主要满足人们肉体生理需求的物质产品,不带阶级性不属于意识形态,人们需要什么,厂家就生产什么,供给什么。主要满足人们心…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具有巨大的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其次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