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是对大学生具有明显主观倾向的身体素质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表现良好,但这仅仅反映其在相关知识方面的受教育程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达标”锻炼等同于身体素质锻炼的现象,锻炼也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缺乏兴趣和惰性是影响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此,针对性地提出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态度,身体健康体能及身体素质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三段式”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方面进行探讨。证明“三段式”教学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的研究对象要从“运动”转向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运动素材要经过加工改造,才能成为适合于大学生使用的体育教材;体育教学不仅要有运动教学,更要研究锻炼方法;终身体育不仅需要运动技能,还应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锻炼方法;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健身性身体素质更重要,它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达标”测验运作机制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作“达标”测验卡,设立“达标”测验日,设置“达标”测验点,对现行的大学生“达标”测验运作机制进行改革,探索出一套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个体锻炼能力,促使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并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达标”测验运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暂进性和迟效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训练的主体性。怎样解决好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锻炼的方法而不仅只是训练的技术,以便学生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科学地进行锻炼,从而稳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本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文杰 《四川体育科学》2004,(3):102-103,113
本文通过实验、调查、数理统计、对照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合作锻炼”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以及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提高的显明性。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得知大学生希望参加有时间和组织保障的课余体育锻炼,在锻炼内容上保持与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致性,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指出在高校要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燕  郑雪 《体育师友》2012,35(4):57-5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目前体育教学体制下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的问题,以高校体育课教学体制为切入点,剖析高校随着年级的增高体质下降的原因,寻找其对策和解决的办法。其特点:用“运动套餐”一词,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以“运动套餐”锻炼的形式细化分群,并分析各参与人群特点,以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套餐”观点,提出课外体育活动弱势群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办法,倡导现行教学体制下采用三种套餐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健身运动锻炼,本研究制定以发展人体柔韧、耐力、力量、灵敏、速度、增重、全面发展及瘦身为主要内容的八类共15套健身运动处方,并在大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各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定的各类健身运动处方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陶权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57-45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外活动俱乐部制能明显地提高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技能、锻炼意识的程度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满足大三、四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切实可行地帮助大学生选择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定位置,高职新生是进入高职的中学毕业生群体,其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运用专家访谈、调查分析、数理统计等法,从体育锻炼意识特征特别是体育锻炼意识的认知、情绪、意志,体育锻炼行为特征,以及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等方面,对高职新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学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包括高职在内的高等院校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尚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女大学生对体重、肥胖及对瘦身行为的认知情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师院女大学生的身体现状、肥胖观念、减肥认知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相对较大比例的湖北师女大学生在对自身肥胖定义和减肥方式选择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 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男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长均显著高于女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华中地区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均最低,力量练习、跑步、跳绳是大学生主要的居家体育锻炼项目;(2)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知行不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外在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媒体、运动APP和公众号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的主要途径,基于网络课堂的居家体育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效果最好,网络直播效果最差;(4)父母与子女间的居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建议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Recent research (Martin et al., 2006) presented a new,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us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Scale [PAMS]) operationalized through four factors: adaptive cognition, adaptive behavior; impeding/maladaptive cognition,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this early research by recruiting a larger sample of 705 young people, in late adolescence, using a shortened form of PAMS (PAMS-Revised), and including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orrelates as a means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its validity. Findings confirmed a sound four-factor framework comprising reliable factors. Findings also demonstrated hypothesized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correlate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and more general life correlates.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向特征、态度特征、主观规范特征和认知行为控制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意向随着阶层等级的上升而递增;在锻炼态度方面,高阶层对体育锻炼评价要高于低阶层,中间三个阶层基本持平,各分指标存在着结构性的阶层差异;在主观规范方面呈现出“一、二、三”特点,即上层居民体育锻炼社会支持最强、中间三个阶层基本持平、下层居民最弱;各阶层锻炼行为控制能力较低,除中层与上层之间存在差异外其余阶层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与人际层面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以浙江省5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自我效能、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教师支持以及同伴支持6个量表进行测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得到个体与人际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模型。结果显示:锻炼自我效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重要因素,人际水平中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大于教师支持,教师支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与态度影响体育行为。研究认为,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中应关注同伴支持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赵锋  吴素梅 《体育科技》2006,27(3):40-42
论文对体育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的可能应激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压力对体育裁判员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裁判员应付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以促进裁判员的身心健康,提高裁判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元认知--体育教学认知论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晓赞 《体育学刊》2003,10(3):127-130
元认知是一种高级的认知,通常被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在我国,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学生合学习”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注意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重视元认知研究。体育心理学也由动作技能的外部控制研究转向了内部控制、调节等认知因素的研究。对元认知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旨在为体育教师寻找一奈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身体素养是学生健康有效地开展体力活动的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素养导向下的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在"情感+行为+认知+能力"理念的指导下,CSPAP的目标能够与学校优质体育活动实现有效接轨。通过组建CSPAP管理委员会,评估学生身体素养现状,帮助学生制定符合CSPAP要求的身体素养发展目标,预设符合CSPAP要求的学生身体素养发展成果,规划设立学生身体素养发展方案,使学生获得有关身体素养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与动机。通过树立积极的身体素养意识,促进学生有效练就与提升自己的身体素养能力和行为,并使其学生生涯形成的身体素养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继续保持和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