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时代的发展进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道德教育的规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四个方面的思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学校学生思想活跃、百态纷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必须拓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健身运动锻炼,本研究制定以发展人体柔韧、耐力、力量、灵敏、速度、增重、全面发展及瘦身为主要内容的八类共15套健身运动处方,并在大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各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定的各类健身运动处方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实验,探讨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进行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不同,适宜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减少体脂含量,增加瘦体重,改变体脂分布,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形与体质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相似文献   
7.
师院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健身运动锻炼,制定以发展人体柔韧、耐力、力量、灵敏、速度、增重及全面素质为主要内容的7类(每类甲乙两套)共14套健身运动处方,并在大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各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制定的各类健身运动处方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心血管及肺功能,增进健康,而且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学校学生思想活跃、百态纷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根据我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从而根据专业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创造不同的平台,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素质拓展认证体系和素质拓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只能简单地接受各种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观念,他们只能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育者和各种外部影响。既是主体,教育者必然追求和关注自己应该如何教、教什么,而这样一来,势必难以走近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感受受教育者的困惑和群体特点,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