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21,35(2):136-143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伴随着对苏联经验的引进、对初创时期的规划设想而逐步发展。随后的十余年,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档案高等教育先驱们固有的革命传统以及档案学自身的性质与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应变,在秉承档案学实践性的同时,强化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理性,促进了学科自觉的发生,完成了从职业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并逐渐从“苏联蓝本”中过渡到“本土化”的教学体系。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肇始与应变所体现出的档案学科的“独立性”“专业性”与“本土化”定位,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代档案高等教育及档案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档案学,经过约70年的风雨历程,已演进发展成为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组———档案科学。为了促进档案科学的不断完善,我们应当在历史回溯的基础上对其学科体系进行严谨的结构分析,以确认薄弱环节和新学科的生长点,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对策。一、档案科学演进历程的基本分析档案学是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学科的档案学,首先发于西方国家。1804年,德国学者奥格撰写《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首创“档案学”这一术语。1834年,奥格创办了《档案…  相似文献   

3.
潘玉民 《浙江档案》2004,(12):11-13
一、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 中国档案学专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到1949年,培养专科生51人,短期训练班学员500余人.总的看,旧中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4.
邵华 《中国档案》2014,(3):71-73
从"学科"与"科学"的分辨开始从新中国档案学建立至今,我国档案学界关于"学科"和"科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80年代,吴宝康老先生提出"档案学是……科学",并且驳斥了"档案学无学论"的错误观念;[1]21世纪初,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中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档案资产理论经历了提出—争执—默认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转变的背后,是档案资产这一核心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在档案管理实践、学科研究视角以及学者群体三个维度下实现的。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性是这些维度背后的本质,其核心是对档案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断深入。档案资产理论核心概念的发展演变对档案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伴随其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归属出现变动,模糊不定;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几成顽疾;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又带来空前的挑战等等.本文拟对这些瓶颈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档案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寻找到突破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档案学的创建是现代学术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结果。20世纪初期,整理旧王朝出土和遗留的历史档案,以及改革现行公文程式、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等不同性质的档案问题集中到来,史学、图书馆学和行政学等先行现代学科自觉展开相应问题的档案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现代学术交流机制的推动下,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初步形成。1940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为申请增设档案管理专科致教育部的呈文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的独立宣言。中国档案学独立化过程表明,中国现代档案学在创建之初具有中国化内驱力和综合性学科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教育和就业环境下,档案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笔者试图从我国近代档案学教育建立以来,我国档案学教育在培养工作中对学生专业素养教育的侧重程度,探析档案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并根据社会环境的现状,探讨现阶段档案工作对档案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 笔者结合学者们关于我国档案学和档案学教育的阶段划分,以档案学发展阶段最普遍的"四分法"(即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为中国档案学形成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9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60年至1976年为停滞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为恢复发展和繁荣阶段,这是最普遍的一种阶段划分方法)为依据,结合档案学教育的发展阶段,从当时档案学的发展状况、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档案工作的主要目标等方面,对档案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探究.由于1960年到1976年为我国档案学的停滞阶段,故对此阶段不作陈述.  相似文献   

9.
档案利用理论是档案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随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而建立,随档案学的不断成熟而日趋完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西方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成熟与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7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发展阶段。通过中西方档案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档案利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中国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科体系和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确立时期。本文利用相关档案,从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角度再现了这一时期新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尹鑫 《档案学研究》2022,36(6):32-39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建设经历了艰辛而光荣的发展历程,具有良好的建设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果。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建设不仅是构建学术体系的坚实基础,也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面向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突出档案学学科在密切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真实记录与持续传承中国历史文明、切实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直面中国档案学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老问题,补齐档案学学科短板,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完善档案学学科建设,面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趋势拓展档案学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档案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从实践工作中总结、产生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档案学不仅用自身的理论、结构和功能在科学领域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通过指导实践工作,在社会领域中对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学科制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层面和学科制度结构两方面探寻中国档案学之建立,力求追溯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脉势,明确档案学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52—1955年,新中国依托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档案学高等教育经验,通过培养档案学课程教员、建立课程教学研究组织、编译苏联专家讲义和苏联教材及著作等方法推动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研人员一起不断推进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对中国档案学史、机关工作史等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强调课程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强调档案学学科研究与全国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级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成为新中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4.
学科制度是一种结合知识生产与专门人才培养的整合性制度。本文将学科制度理论引入中国档案学史的研究,试图用结构化方法阐明其对于中国档案学学科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明确档案学学科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在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价值,以期对档案学学科自身完善和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高校实施"双一流"推进学科开放竞争背景下,刻画档案学高被引论文主题结构对于认识档案学科竞争力和图情档学科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方法/过程]在述评档案学科竞争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主题、演化和引用结构方面对档案学CSSCI来源期刊近年的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刻画档案学科结构进而评价总体竞争力。[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档案学高被引主题集中在档案工作和学科建设领域;档案学理论、档案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三大主题篇均被引位居前三甲,但总体规模相对不足。上述结果表明,档案学科队伍总体发展相对不均衡,档案学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档案工作研究,而对更具竞争力的档案学理论探索和影响学科发展的新兴技术主题研究规模不足。未来提升档案学科竞争力需从增强图情档学科整体竞争力出发,实施统筹划分学科方向并优化学科结构,重构核心领域竞争优势,基于学科融合与开放战略提升档案学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6.
明确新文科建设与计算档案学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点是制定计算档案学发展策略的重要支撑。本文从梳理新文科建设与计算档案学的内涵出发,解析计算档案学的发展局限以及新文科建设提供的发展机遇,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要点。由此,提出计算档案学的发展策略如下:对接新文科的服务属性确认发展方向、基于中国本土进行内容建构、以品牌项目深化跨学科的探索行动、加强教学科研互动以充实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过程与地位变化,明晰中国档案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梳理国外平台发表的119篇有关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发文数量、发文出版物、发文机构的国别和性质,以及作者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将国外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划分为萌芽、初步探索、向外扩展、多元繁荣四个阶段并进行主题分析。从加强青年学者的培育、重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反思中国档案学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新文科建设驱动档案学科迈入转型升级的连续进程,有待明确具体发展方向与空间。[方法/过程]本文一方面从关联角度解析新文科要义并将其阐释为档案学科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档案学科发展动态描摹基于生长点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结果/结论]由此,在正视机遇与危机的认知策略下,提出的发展空间构想如下:综合国力提升驱动下应用属性的系统建构、场景全球化与本土化叠加之中发展方法的互通设定、全景时空格局引领下跨界体系的完整升级、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中知识创造转型机制的全面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