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2.
导入意境体会感情──《古诗二首》教学谈江苏马宗群一、析题《鹿柴》诗题简单明了,教学时只要讲明“鹿柴”是地名,其中“柴”字读Zhai;不读chai就行了。而《宿建德江》一诗的题目就比较特殊,它是一个省略句,只点明了作者夜宿建德江,至于作者在建德江上看到...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懂得题目的意思。如学习《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首先理解诗题:送,送别;少府,官名;之,往、去或上任;蜀州,蜀地。连在一起,题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颇多感伤。只有从16岁到21岁,是他一生中较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诗  相似文献   

4.
正一寻找教学切入点师:最近我们学过两首诗,一首是《游园不值》,我们背一背!(生背诗)师:背诗和读书不一样。背诗要慢一点,慢了有时间去想象,有了想象,才能看到画面,有了画面,我们才能欣赏到古诗的美。我们再来背另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师生同背)师:刚才我们背的两首诗出自《古诗两首》,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看这两首诗,题目很长,谁能读好这两个题目?(学生读诗题,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摹写西湖春色的名篇。从教学的角度看,这首诗写景抒情,明白如话,学生阅读、理解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教学中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呢?当然不是。据我看,可针对学生作文每每扣不住题目的毛病,侧重引导学生在题目与诗的关系上探究一番。教学似可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讨论: 一、这首诗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这个题目,诗中应写些什么? 参考提示:钱塘湖即西湖,这是明示地点。“春”是交待时令。“行”是关键。古诗题末标“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名  相似文献   

7.
第三单元 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练习给课文分段,逐步形成这方面的能力;作文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景物。仿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观察一处秋天的景色,练习写一个片段。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在讲读教学中,可采用学习古诗的五步方法进行:(一)知题。题目往往是一首诗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预习,学生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并说出题目的意思,借此有助于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二)析词。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熟读之后,抓住不理解的字词,剖析字词含义,了解内容。比如《望  相似文献   

8.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学生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认为根据具体诗文可进行“四部曲”教学: (一)知诗人、解诗题。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独坐敬亭山》等。教学时可提供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体会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备考策略——大处着眼,把握内容2005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异彩纷呈,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均偏低,失误的原因,主要是无从下手作答。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古诗鉴赏阅卷的感受,认为高考古诗鉴赏还是有章可循的。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默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的意境(或景、事)、抒发的感情(主题)。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大处上把握古诗的内容。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运用想象画面、对比互补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走进古诗,走近陆游,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质疑,初读感知1.出示诗题,关注停顿从诗题中我们能读出时间、地点和事件。2.自由读诗,初读感知  相似文献   

11.
鉴赏古诗词,不能只就题做题,应该在审清题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诗题入手,联系全诗内容及与诗词相关的内容来进行鉴赏。请先看一个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3.
古诗阅读鉴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古诗的深邃久远以及学生传统文化积淀的不足和阅读鉴赏能力偏低,学生阅读鉴赏古诗常常会遇到"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甚至面对一首优秀的诗篇却无处"下手".我们认为,在古诗阅读鉴赏过程中,只要深入解读古诗的诗题、诗人、诗序、诗句、诗注等结构模块,捕捉其中或隐或现的有效信息,即可突破古诗阅读鉴赏瓶颈,实现古诗阅读鉴赏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让学生会鉴赏古诗,教师当先叫其读懂诗歌,而诗题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读懂诗歌。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赏析是教学和高考考查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读懂诗词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以为从标题人手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方法,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提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古诗。因此,标题其实是阅读古诗进而鉴赏古诗的一个切人点。正所谓万诗题入手,抓题作文章。  相似文献   

16.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教学应跳出传统的"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简单化教学模式,倡导精于导读、深于品析、重于拓展等创新教学,让学生学会读诗,领悟诗意,体会诗境,提高古诗教学实效,焕发古诗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浅谈古诗教学过程的导入一、温故引新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通过咏物、描景、叙事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的。很多诗在情感内涵上有一定相通:对景物的赞美之情。思乡爱国之情、政治上的失意感等等。通过温习已学过的古诗,能够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二、人手擒题...  相似文献   

18.
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我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自觉背诵古诗的兴趣和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内容为中心,初步构建了“二线四步”的教学模式,即课内、课外两条教学线索并行,并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素质。一、课内背诗:情景性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诗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里快速背诵呢?理解性背诵是最佳方法。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提出学习古诗的具体目标:知道作者是谁,自己解释题目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古诗,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古诗、走入诗境、体会诗情,教学中应当瞄准诗题、紧扣诗眼、介绍背景、聚焦角色,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使得学生的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20.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也仅限于会读、会背,了解诗的表面意思和主题思想,这无疑有碍于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无法体会诗的内蕴,难以发现诗的美的特征。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会读诗、读好诗,入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入境,收效颇丰。一、诗题入境许多诗的题目,本身就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如《行路难》中的“难”,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对世路坎坷的伤感之意。在诗中,诗人紧扣住“难”字来写。开头就直抒难喝难食胸臆,感叹声中可见郁闷之情。接着用黄河难渡,太行难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